●卷三百十九 舆地考五
○古荆州
《禹贡》曰:"荆及衡阳惟荆州(北据荆山,山在今襄阳郡南漳县。南及衡山之阳也,衡山在今衡阳郡湘潭县),江、汉朝宗于海(江、汉二水归入於海),九江(孔,殷孔。甚,也殷。中也。言江於此州界分为九道,甚得地势之中。今浔阳郡西北),沱、灊既道,雲土梦作乂(沱、灊二水名,自江出为沱,自汉出为灊。雲梦,泽名也,今在安陆郡。言二水既从其道,则雲梦之土可为耕作畎亩之治)。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逾,越也。言渡四水而越洛,乃至南河也。南河即在冀州南)。"舜置十二牧,荆州其一。《周礼 职方》曰:正南曰荆州(《尔雅》曰:"汉南曰荆州。"),其山曰衡,薮曰雲梦,川曰江、汉,浸曰颍,湛(衡山在湘南。雲梦在华容。颍水出阳城乾山,宜属荆河州,在此非也。湛,未详)。其利丹、银、齿、革。民一男二女。畜及榖宜与扬州同。荆,强也,言其气躁强;亦言荆,惊也。或取名於荆山焉。盖蛮夷之国,槃瓠之种(昔高辛氏有畜犬,曰槃瓠,帝妻以少女。其子孙滋蔓,号曰"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诗人所谓蛮荆也(夏、商以来,最为边患。周宣王中兴,乃命方叔南伐蛮方,故《诗》曰"蛮方来威",又曰"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春秋至战国时,并为楚地。其在天文,翼、轸则楚之分野(汉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皆其分也。今夷陵、巴东、江陵,竟陵、富水、义阳之东境,安陆、齐安、汉阳、江夏、巴陵、长沙、衡阳、零陵、江华、桂阳、连山、邵阳、武陵、澧阳、黔中、宁夷、卢溪、卢阳、灵溪、潭阳、清江等郡地是也),兼得韩、秦之交(汉之南阳之地,今宜阳之西,要宜属韩。汉牂牁之地,今播川、义泉、涪川、夜郎、溱溪宜属秦)。秦平天下,置郡,此为南郡(今江陵、夷陵、巴东、竟陵、富水、安陆、齐安、汉阳、江夏、清江等郡地是也)、黔中(今武陵、澧阳、黔中、宁夷、卢溪、卢阳、灵溪、潭阳、等郡地皆是也。汉改秦黔中郡为武陵郡,即今武陵郡是)、长沙(今长沙、巴陵、衡阳、零陵、江华、桂阳、连山、邵阳等郡是)、南阳之东境(今义阳、汉东等郡是)。汉武置十三州,此为荆州(领郡、国八)。其五溪中地,归汉以後,历代开拓(今播川、涪川、夜郎、义泉、龙溪、溱溪等郡地)。後汉并因之(初理武陵郡汉寿县,今武陵郡武陵县也。後理南郡,今江陵郡是)。汉末,曹公赤壁败後,遂与吴、蜀三分其地(北境属魏,西境属蜀,东境属吴)。及刘备殁後,所分之地悉复属吴,而荆州南北双立(魏荆州理宛,今南阳郡。吴荆州理江陵,今郡也)。晋亦置荆州(领郡十九。初理襄阳,平吴,理南郡,今江陵郡。王敦为刺史,理武昌,今江夏郡县也。其後迁徙无常处。自王抗以後,复理江陵,不复移改)。宋分置荆州(领郡十二,理南郡)、司州(领郡四,理义阳,今郡)、郢州(领郡六,理南郡)、雍州(领郡十,理襄阳,今郡地。刺史所理则在古荆河州境,其统领郡县,则古荆州之境)、湘州(领郡十,理长沙,今郡)。齐并因之。州境之内,含带蛮蜑(音但),土地辽落,称为殷矌。江左大镇,莫过荆、扬,故谓荆州为陕西也(以比周、召分陕之义)。其後割裂,不可详也。唐分置十五部,此为山南东道(江陵、竟陵、富水、夷陵、巴东、武陵、澧阳等郡地是也)、江南西道(长沙、零陵、桂阳、江夏、江华、衡阳、巴陵、邵阳是也)、黔中道(黔中、卢溪、卢阳、宁夷、清江、潭阳、龙溪、义泉、灵溪、涪川、溱溪、播川、夜郎),兼分入淮南道(安陆、义阳)及岭南道(连山)。宋乾德元年,平荆湖(湖南北)。三年平蜀(夔路),始尽得古荆州之地。後为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及夔路之施、黔、思、播等州云。
◎古荆州历代沿革之图
▲春秋时可考者十三国
楚 夔 晁 黄 郧 申 麇 罗 巴 榖 州 权 若阝
▲秦时为郡三
南郡 长沙郡 黔中郡(南阳南境是)
▲汉时为郡国六县七十九
南郡十八县(江陵 临沮 夷陵 华容 宜城 郢 己阝 当阳 中庐 枝江 襄阳 编 秭归 夷道 州陵 若阝 巫 高成)
江夏郡十四县(西陵 竟陵 西阳 襄 邾 晁 鄂 安陆 沙羡 蕲春黾阝雲杜 下雉 锺武)
长沙国十三县(临湘 罗 连道 益阳 下隽 攸 酃 承阳 湘南 昭陵茶陵容陵 安成)
武陵郡十三县(索 孱陵 临沅 沅陵 镡成 舞阳 迁陵 辰阳 酉阳义陵佷山 零阳 充)
桂阳郡十一县(郴 临武 便 南平 耒阳 桂阳 阳山 曲江 含氵匡氵贞阳阴山)
零陵郡十县(零陵 营道 始安 夫夷 营浦 都梁 泠道 泉陵 洮阳锺武)
牂牁郡(东北境是县见梁州)
▲晋时为郡国十五县一百一十三
南郡十一县(江陵 编 当阳 华容 若阝 枝江 旌阳 州陵 监利 松滋 石首)
襄阳郡八县(宜城 中庐 临沮 己阝 襄阳 山都 邓城 )
宜都郡三县(夷陵 夷道 佷山)
江夏郡七县(安陆 南杜 曲陵 平春 黾阝 竟陵 南新市)
武昌郡七县(武昌 柴桑 阳新 沙羡 沙阳 鄂 官陵)
长沙郡十县(临湘 攸 下隽 醴陵 浏阳 建宁 吴昌 罗 蒲圻 巴陵)
衡阳郡九县(湘乡 重安 湘南 湘西 烝阳 衡山 连道 新康 益阳)
零陵郡十一县(泉陵 祁阳 零陵 营浦 洮阳 永昌 观阳 营道 舂陵阳泠道 应阳)
武陵郡十县(临沅 龙阳 汉寿 沅陵 黔阳 酉阳镡城 沅南 迁陵舞阳)
湘东郡七县(酃 茶陵 临蒸 利阳 阴山 新平 新宁)
桂阳郡六县(郴 耒阳 便 临武 晋宁 南平)
邵陵郡六县(邵陵 都梁 夫夷 秭归 邵阳 高平)
建平郡八县(巫 北井 秦昌 信陵 兴山 建始 秭归 沙渠)
天门郡五县(零阳 溇中 衮 临澧 澧阳)
安丰郡五县(安风 雩娄 安丰 蓼 松滋)
▲隋时为郡二十县一百有八
南郡十县(江陵 长杨 宜昌 枝江 当阳 松滋 长林 公安 安兴 紫陵)
夷陵郡三县(夷陵 夷道 远安)
襄阳郡十一县(襄阳 安养 榖城 上洪 率道 汉南 阴城 义清 南漳常平 若阝)
竟陵郡八县(长寿 蓝水 {艹汾}川 汉东 清腾 乐乡 丰乡 章山)
沔阳郡五县(沔阳 监利 竟陵 甑山 汉阳)
安陆郡八县(安陆 孝昌 吉阳 应阳 雲梦 京山 富水 应山)
永安郡四县(黄冈 黄陵 木兰 麻城)
江夏郡四县(江夏 武昌 永兴 蒲圻)
义阳郡五县(义阳 锺山 罗山 礼山 淮源)
长沙郡四县(长沙 衡山 益阳 邵阳)
衡山郡四县(衡山 晁阴 湘潭 新宁)
巴陵郡五县(巴陵 华容 沅江 湘阴 罗)
零陵郡五县(零陵 湘源 永阳 营道 冯乘)
熙平郡九县(桂阳 阳山 连山 宣乐 游安 熙平 武化 桂岭 开建)
武陵郡二县(武陵 龙阳)
澧阳郡六县(澧阳 石门 孱陵 安乡 崇义 慈利)
桂阳郡三县(郴 临武 卢阳)
沅陵郡五县(沅陵 大乡 盐泉 龙标 辰溪)
黔安郡二县(彭水 涪川)
清江郡五县(盐水 巴山 清江 开夷 建始)
▲唐时为州三十四县一百三十七
荆州七县 峡州四县 归州三县 复州三县 郢州三县 襄州七县安州六县黄州三县 沔州二县 鄂州五县 申州三县 潭州六县岳州五县 衡州六县 永州四县 道州四县 郴州八县 连州三县邵州二县 朗州二县 澧州四县 辰州五县 沅州三县 黔州六县思州四县 施州二县 珍州四县 播州三县 夷州五县 溱州二县锦州五县 溪州二县 费州四县 业州二县
▲宋时为州三十四县一百二十八
江陵府八县 荆门军二县 峡州四县 归州三县 复州二县 郢州二县 德安府五县 黄州三县 汉阳军二县 鄂州七县 兴国军三县 信阳军二县 潭州十二县 岳州五县 衡州五县 永州三县全州二县 道州四县 郴州四县 桂阳军三县 连州三县 邵州三县 武冈军三县 鼎州四县 澧州四县 辰州四县沅州四县 靖州三县 黔州二县 思州三县 施州二县 珍州二县 播州三县
江陵府 春秋以来,楚国之都,谓之郢都,西通巫巴,东接雲梦,亦一都会也。秦置南郡。汉高帝改为临江郡,景帝改为临江国,後复故。後汉因之。其地居洛阳正南(章帝徙钜鹿王恭为江陵王,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师正南,不可以封。乃徙为安陆王)。蜀先主得之(以麋芳为南郡太守),後属吴(麋芳以郡来降,关羽因此遂败),常为重镇(吴师来伐,当阳侯杜元凯向江陵,斩其督任延)。晋平吴,置南郡及荆州(领郡十九,理於此),东晋以为重镇(桓冲理上明,使刘波守江陵)。宋、齐并因之(宋领郡十二,齐领郡十)。梁元帝都之,为西魏所陷(大将于谨平之),迁後梁居之,为藩国,又置江陵总管府。隋并梁,置江陵总管府如故,後改为荆州。炀帝初,复为南郡。唐为荆州,或为江陵郡,後改为江陵府,荆南节度。属山南道。领县七(江陵、枝江、松滋、石首、当阳、公安、长林)。梁以复州监利来属。宋乾德三年,升白秋巡为潜江县,白臼巡为建宁县,万庾巡为万庾县,白沙院为玉沙县,万庾寻废。开宝五年,以长林、当阳二县属荆门军。至道二年,以玉沙隶复州。属荆湖北路,领本路兵马钤辖。中兴後,本路安抚、制置置司。贡绫、紵、碧涧茶芽、柑橘。领县八,治江陵。江陵(故楚郢都。汉县。有息壤、纪南城、梅四洲、渚宫)枝江(故罗国地。唐县。有九十九洲)公安(隋县。有吕蒙城、油水、涔港)松滋(石县。有蜀江、巴山)监利(隋县。有乾溪)石首(唐县。有石首山、大江)建宁(宋县。有鹿角山)潜江(宋县。有曹河)。
荆门军 宋开宝五年,以江陵府荆门镇建为军,以长林、当阳二县来属;後废,仍隶江陵。元祐间,复置军。属荆湖北路。领县二,治长林。长林(隋县。有紫盖山)当阳(汉县。有沮水)。
峡州 春秋、战国时并楚地。秦将白起攻楚,烧夷陵,即其地也。秦、二汉并为南郡地。魏武平荆州,置临江郡。後蜀先主改为宜都郡。吴改夷陵为西陵,常为重镇。(陆逊疏:"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若其失之,非损一郡,荆州可忧。")晋、宋、齐并为宜都郡。梁改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後周改为峡州。陈常得之,为重镇(隋开皇中,伐陈。陈人守荆门、狼尾滩,并宜都县界。安蜀城,夷陵县界也)。唐为峡州,或为夷陵郡(郡城即陆抗攻步阐,拒晋师之垒),以扼三峡之口,故为峡州。西通蜀江。属山南道。领县四(夷陵、宜都、长杨、远安)。宋为峡州,属荆湖北路。贡五加皮、芒硝、杜若。领县四,治夷陵夷陵。(晋县。有虎牙山、黄牛山、三游洞)长杨(隋县。有佷山、长山溪,渚汕)宜都(唐县。有荆门山、羊肠山、狼尾滩)远安(後周县。有宜阳山、清溪)。
归州 历代土地与雲安郡同(夔州),唯秦时属南郡,二汉为南郡。吴置建平郡,以为重镇(其地险固。孙皓末,晋将王濬自蜀沿流伐吴。吴之守将吾彦表谓皓曰:"请建平增兵,若建平不下,晋师终不敢过。"皓不从。即秭归县界也)。晋亦为建平郡,宋、齐皆因之。隋属巴东郡。唐武德二年,分夔州秭归、巴东二县置归州(或云因归国为名),後为巴东郡(古夔子国城,在郡东二十里)。属山南道。领县三(宋同)。宋属荆湖北路。贡紵。领县三,治秭归。秭归(隋县。有夔子城、大江)兴山(唐县。有玉虚洞)巴东(隋县。有石门山、大江)。
复州 春秋以来,为楚地。秦属南郡。二汉属南郡、江夏二郡地。晋置竟陵郡,宋、齐因之。後周以其地置郢、复二州。隋炀帝初州废,於旧郢州置竟陵郡(今富水郡地),於旧复州置沔阳郡。唐改为复州,或为竟陵郡。属山南道。领县三(监利、沔阳、竟陵)。梁以监利入江陵府。晋为防御。宋至道三年,以江陵府玉沙来属。属荆湖北路。宝元二年,废沔阳入玉沙。领县二,治景陵。景陵(晋县。有汉水、雲梦城)玉沙(宋县。有沔水、夏水)。
郢州 历代所属与竟陵郡同。二汉属江夏郡。晋、宋、齐为竟陵郡地。梁南司、北新二州之境。西魏分属安州。後周分置石城郡,後於石城郡置郢州。隋炀帝初州废,置竟陵、安陵二郡。唐并二郡为温州,或为郢州,或为富川郡。属山南道。领县三(长寿、京山、富水),周废富水入京山。宋为防御。属京西南路。贡白紵。领县二,治长寿。长寿(晋县。有汉水)京山(隋县。有漳河、富河)。
德安府 春秋䢵子之国(䢵或作郧),雲梦之泽在焉。後楚灭䢵,封斗辛为郧公,即其地也。秦属南郡。二汉属江夏郡。晋初亦属江夏郡,後分置安陆郡。宋、齐因之。梁置南司州。西魏置安州总管府。後周置州及安陆郡。隋初废,炀帝初,复为安陆郡。唐为安州,或为安陆郡(郡城临水)。属淮南道。领县六(安陆、吉阳、应山、应城、雲梦、孝昌)。後唐安远军节度。周以郢州汶川来属。宋建隆元年,复为建安军。开宝中,废吉阳。太平兴国二年,以汉川属汉阳军。宣和元年,升为德安府。属荆湖北路。贡青紵。领县五,治安陆。安陆(汉县。有陪尾山、水、雲梦泽)孝感(後唐县。有环水)雲梦(西魏县)应城(唐县。有波河)应山(隋县。有廖水)。
黄州 春秋时邾国之地(今郡东南百二十里临江与武昌相对仁邾城。《史记》曰:"皇帝之末孙有陆终者,产六子,第五别为曹姓,历代不绝。至武王伐纣之後,封其裔子挟於邾,为诸侯。"即此也),後为黄国之境。战国时属楚。秦为南郡。二汉为江夏郡。魏亦为重镇(魏文帝黄初中,吴扬声欲猎江北,豫州刺史满宠度必袭西阳,为之备。孙权闻之乃退)。吴後得邾城(孙权赤乌中,使陆逊攻邾,常以三万兵守之)。晋为西阳国。宋为西阳郡。齐又分置齐安郡。北齐置衡州,领齐安一郡。陈废衡州。後周又置衡州及黄州。隋初,改衡州为黄州。炀帝初州废,置永安郡。唐为黄州,或为齐安郡。属淮南道。领县三(宋同)。宋属淮西路。贡紵布、连翘。领县三,治黄冈。黄冈(隋县。有大江)黄陂(後周县。有武湖、松湖)麻城(隋县。有永泰河)。
汉阳东 春秋郧国之地。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二汉江夏郡。魏初为重镇(曹公定荆州後,以文聘为江夏太守,守沔口,土石梵,吴军来攻,不克)。後属吴,亦为重镇(孙权嘉禾中,陆逊屯江夏、沔口)晋、宋以来,并属江夏郡。後周置复州。隋炀帝初,改为沔州。寻改为沔阳郡,则通有今竟陵郡之地,唐武德中,讨平朱粲,析为沔州。或为汉阳郡。属淮南道。领县二(宋同),後废州,以汉阳隶鄂州,氵义川隶安州。周平淮南得其地,建为军。宋因之,属湖北道。领县二,治汉阳。汉阳(隋县。有赤壁、沔水、滠水)汉川(唐氵义川县,宋时改)。
鄂州 自春秋以来皆属楚,有江、汉二水(在州西合)。秦属南郡。汉高祖置江夏郡(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後汉因之,荆州牧刘表将黄祖守在此(按《吴志》孙策表曰:"臣到沙羡县祖屯处,破之。")。吴分江夏(孙权初城江夏)更置武昌郡,孙权常都之,孙皓又徙都之,常为重镇(孙权甘露初,城武昌,陆逊、诸葛恪、滕牧皆屯焉。及晋伐吴,使王戎袭武昌,胡奋袭江夏)。历代亦为兵冲,其地亦曰夏口(东晋孝武时,桓石仁屯守),亦曰鲁口(以对鲁山岸为名也)。晋、宋并为江夏、武昌二郡。宋兼置郢州(领郡六,理於此)。齐因之,亦为重镇(刘怀珍言於高帝曰:"夏口兵冲要地,宜得其人。"遂令柳崇镇兵。其後梁武帝自襄阳起兵东下,攻围凡百馀日,方降。梁末,北齐得之,遣慕容俨守。陈霸先将侯瑱攻,围六月馀不下,後三国和通,乃归梁。瑱,他典反)。梁分置北所州,寻分北新置土、富、徊、泉、濠五州。隋平陈,改置鄂州。炀帝初州废,置江夏郡。唐武德中,平萧铣,改为鄂州。或为江夏郡,大都督,武昌军节度。属江南道。领县七(江夏、永兴、唐年、汉阳、武昌、蒲圻、晁川)。唐末属湖南马氏。後入南唐,置嘉鱼、永安、通山三县。周以汉阳、氵义川属汉阳。宋乾德五年,置大冶县。太平兴国三年,以永兴、通山、大冶三县属兴国军。仍为武昌节度,属湖北路。熙宁五年,升崇阳县属城镇为县。嘉定十五年,以武昌县升为寿昌军。贡银。领县七,治江夏。江夏(晋县。有黄鹤山、鹦鹉洲、鄂渚)武昌(吴县。有樊山、西塞山、峥嵘洲)蒲圻(吴县。有赤壁)嘉鱼(南唐县。有蒲圻湖)崇阳(唐唐年县,宋改。有壶头山)咸宁(南唐永安县,宋改。有牛鼻潭)通城(宋县。有太平港)。
兴国军 宋太平兴国二年,以鄂州永兴、通山、大冶三县置军。属江西路。贡紵。领县三:治永兴。永兴(隋县。有阖闾山、大江)大冶(南唐县)通山(南唐县。有九宫山)。
信阳军 春秋时申国之地(或曰申国今在南阳郡南阳县),其後属楚。秦属南阳郡。二汉为南阳、江夏二郡。魏分南阳置义阳郡。晋宋并因之,宋又置司州(领县四,治於此)。齐并因之。有三关之隘(今义阳县界有故平靖关,其武阳、黄岘二关,在安陆郡应山县界也),北接陈汝,控带许、洛。宋、齐以来,常为边镇。梁曰北司州,後复置司州(梁天监二年,为魏将元英所陷)。後魏改为郢州。後周改为申州。隋炀帝改为义州,寻为义阳郡。唐为申州,或为义阳郡。属淮南道。领县三(义阳、罗山、锺山)宋开宝九年,降为义阳军,废钟山、罗山二县。太平兴国元年,改为信阳军。雍熙二年,复置罗山。属京西北路。贡布。领县二,治信阳。信阳(魏义阳县。有氵师水、桐柏山、淮水) 罗山(隋县)。
潭州 古三苗国之地。自春秋以来,为黔中地,楚国之南境。秦为长沙郡(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汉为长沙国,初封番君吴芮为长沙王(都於此);及景帝,封子发又为长沙王。後汉复为长沙郡,晋因之。宋长沙国,兼置湘州(领郡十,治於此)。齐因之,又为长沙郡。湘川之奥,人丰土辟,南通岭峤,唇齿荆雍,亦为重镇。梁、陈以来,皆因而不改。隋平陈,置潭州(取昭潭为名)。炀帝初州废,置长沙郡。唐为潭州,或为长沙郡。属江南道。领县六(长沙、湘潭、湘乡、益阳、醴陵、浏阳)。唐末马氏据其地,建为武安军节度;梁以衡州攸县来属。宋乾德元年,平湖南,降为防御。太平兴国二年,析长沙六乡置宁乡县。端拱元年,复武安节度。淳化四年,以衡州衡山、岳州湘阴并来属。熙宁六年,置安化县。元符元年,以长沙县五乡、湘潭县两乡为善化县。属荆湖南路。贡葛、茶。领县十二,治长沙、善化。长沙(隋县。有岳麓山、湘水、沩水、橘洲)湘潭(唐县。有碧泉)益阳(汉县。有五溪山、益水)湘阴(唐县。有涟水、汨水)醴陵(唐县。有王乔山)浏阳(唐县。有因水)攸(唐县。有雲阳山、攸水)衡山(晋县。有衡山、武阳山)安化(有浮青山、资江)湘乡(有县。有 水)宁乡(有大沩山,沩水)善化。
岳州 古苍梧之野(苍梧野不止於此,郡界侧近之地皆是),亦三苗国之地(亦古麇子国;春秋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麇,即此地也。凡今长沙、衡阳诸郡,皆古三苗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二湖相连,青草在南,洞庭在北)。春秋、战国时,并属楚,亦古罗国之地,《楚辞》之言汨罗是也(罗县北有汨水。汨音觅)。秦属长沙郡,二汉皆因之。吴因之,为重镇(建安中,孙权使鲁肃;孙皓时,滕牧、万彧皆屯於此)。晋因之,东晋亦为重镇(使陶侃镇守此)。宋分置巴陵郡,齐因之。梁置巴州,湘东王遣陆法和等据赤亭,擒侯景将任约於此(今郡西华容界有赤亭城是也。城近赤亭湖,因以为名)。隋平陈,改为鄂州。炀帝初,改为罗州,寻为巴陵郡。郡人董景珍等,以罗县令萧铣为主,起兵於此。唐武德四年,平萧铣,复为岳州。或为巴陵郡。属江南道。领县五(巴陵、华容、沅江、湘阴、昌江)。宋乾德元年,以湘阴隶潭州。淳化五年,升王朝场为县。属荆湖北路。贡紵。领县五,治巴陵。巴陵(吴县。有湘水、君山、洞庭湖)华容(唐县。有赤沙湖)沅江(隋县。有枫山、沅水)平江(唐昌江县,後唐改。有昌江山、汨水)临湘(即王朝县。有城陵山、大江)。
衡州 春秋以来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桂阳郡地。後汉属长沙、桂阳二郡地。吴以其地置衡阳、湘东二郡,晋因之。宋为衡阳国及湘东郡,齐以下皆因之(齐尝改衡阳国为郡)。隋平陈,省湘东、衡阳二郡置衡州。炀帝初州废,置衡山郡。唐为衡州,或为衡阳郡。属江南道。领县六(衡阳、湘潭、耒阳、攸、常陵、茶陵)。梁以攸县属潭州。宋乾德三年,升安仁场为县。淳化四年,以衡山隶潭州。属荆湖南路。贡麸金、犀。领县五,治衡阳。衡阳(唐县。有岣嵝山、茶溪、蒸水、酃水)茶陵(唐县。有雲阳山、炎帝陵)耒阳(唐县。有耒水、历水,杜甫墓)常宁(唐县。有舂水、宜溪)安仁(有小江水)。
永州 春秋楚国之南境。秦属长沙郡。汉武置零陵郡,後汉及晋皆因之。宋为零陵国。齐为零陵郡,梁、陈皆然。隋平陈废,置永州。炀帝初州废,置零陵郡。唐为永州,或为零陵郡。属江南道。领县四(零陵、祁阳、湘源、灌阳)。晋以湘源、灌阳二县属全州。宋雍熙元年,升东安场为县。属荆湖南路。贡葛、石燕。领县三,治零陵。零陵(隋县。有潇水)祁阳(唐县。有浯溪)东安(有大阳小江)。
全州 晋天福中,马希范奏以永州湘源县置州,以灌阳来属。宋因之,属荆湖南路。贡葛、零陵香。领县二,治清湘。清湘(隋湘源县,晋改。有湘山、乳穴)灌阳(隋县。有灌水)。
道州 舜封象有鼻国,即此也。春秋时楚地。秦属长沙郡。汉初属长沙国,後属零陵郡。後汉、魏、晋皆因之。宋、齐为营阳郡。梁改营阳为永阳郡。隋平陈,郡废,悉并其地置永州。炀帝初州废,属零陵郡。唐平萧铣,割其地置营州。武德五年,改为南营州。贞观八年,改为道州。或为江华郡(汉都庞岭,今谓之永明。有毗渚岭,今谓之白芒,即五岭之二也)。属江南道。领县四(营道、延唐、江华、永明)。宋因之,属荆湖南路。贡白紵、零陵香。领县四,治营道。营道(唐县。有营水、沱水)宁远(唐延唐县、宋改。有九疑山、冷道水)永明(唐县。有警水)江华(唐县。有吴望山、沱水)。
郴州 春秋、战国时皆楚地。秦属长沙郡。项羽徙义帝都郴,即此地。汉初,以其地为桂阳郡(即长沙之南境),後汉、晋、宋、齐皆因之。陈以其地为桂阳、庐阳二郡。隋平陈,废二郡,置郴州。炀帝初州废,复置桂阳郡。唐为郴州,或为桂阳郡。属江南道。领县八(郴、南亭、资兴、义章、蓝山、义昌、高平、临武)。晋改为敦州,废临武、高平二县,以其地入桂阳监;又废资兴县。汉复为郴州。宋景德二年,以蓝山属桂阳监。嘉定四年,析郴县置资兴县。属荆湖南路。贡紵。领县五,治郴。郴(汉县。有郴水、渌水)桂阳(唐义昌县,宋改。有耒水)宜章(唐义昌县,宋改。有章水)永兴(有安陵水)资兴。
桂阳军 唐於郴州境置监,掌铸钱。宋因之,主银冶。景德元年,以郴州蓝山县来属。天禧三年,置平阳县。绍兴间,又割平阳县析置临武县。属荆湖南路。领县三,治平阳。平阳(隋县。有芙蓉山)蓝山(唐县)临武。
连州 春秋楚地。秦属长沙郡之南境。二汉属桂阳郡。吴属始兴郡,晋因之。宋明帝置宋安郡,後省属广兴郡(宋改始兴为广兴,今始兴郡也)。齐复属始兴郡。梁又分为阳山郡。隋平陈,郡废。隋炀帝初,置熙平郡。唐改为连州,或为连山郡。属岭南道。领县三(宋同)。宋开宝四年,以广州氵含光来属。六年,以氵含光隶英州。属广东路。贡紵布、官桂、锺乳。领县三,治桂阳。桂阳(汉县。有湟水、海阳湖)阳山(晋县。有茂溪山)连山(隋县。有铜山、乳穴)。
邵州 春秋、战国时皆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零陵郡地。後汉属长沙、零陵二郡地。吴置邵陵郡(分零陵北部都尉置),晋、宋、齐、梁、陈皆因之。隋平陈,废邵陵,并入长沙郡。唐复分置邵州,或为邵阳郡。属江南道。领县二(邵阳、武冈)。宋熙宁五年,收复梅山,以其地置新化县。元丰四年,以溪洞徽州为莳竹县隶州。崇宁四年,以莳竹县之临口寨为临冈县。五年,别为武冈军。属荆湖南路。贡犀角、银。领县三,治邵阳。邵阳(晋县。有武陵水、桃花源)新化(有惜、氵资水等五寨)莳竹(有莳竹水)。
武冈军 本唐邵州武冈县(隋为武攸县)。崇宁五年,升为军,以莳竹分为绥宁、临冈二县隶焉。属荆湖南路。领县三,治武冈。武冈(唐县。有齐水)绥宁 临冈(故临口寨,後又改为新宁县)。
鼎州 春秋、战国时,皆属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汉高更名武陵郡,後汉、魏、晋皆因之(本名义陵,在辰阳县,与夷相接。《武陵记》桃花源,即此地也)。宋、齐亦曰武陵郡。梁置武州,後改曰沅州。隋平陈,改为朗州。炀帝初州废,置武陵郡。唐为朗州,或为武陵郡。属江南道。领县二(武陵、龙阳)。後唐为武正军节度,又改武平军。周为大都督。宋析武陵置桃源县,又置沅江县。大中祥符五年,改为鼎州。乾道元年,升为常德府,领本军节度。属荆湖北路。贡紵布、纟束布。领县四,治武陵。武陵(隋县。有武陵山、沅水、沧浪水、杜渚、芷江)桃源(宋县。有桃源山、夷溪、延溪)龙阳(吴县。有鼎水、酉水、橘洲)沅江。
澧州 春秋时楚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兼置荆州(领县七,治於此)。吴分置天门郡,晋、宋、齐皆因之。隋平陈,置松州,寻改为潭州。炀帝初,为澧阳郡。唐为澧州,或为澧阳郡。属江南道。领县四(宋同)。宋属荆湖北路。贡绫、竹簟。领县四,治澧阳。澧阳(晋县。有大浮山、崇山、澧水)安乡(隋县。有澧水、澹水)石门(隋县。有茹溪)慈利(隋县。有溇水)。
辰州 古蛮夷之地,春秋楚国之境。秦属黔中郡。汉属长沙、武陵二郡地。後汉发南郡人入武谿,击诸蛮,不克。後马援至临沅而击诸蛮,破之,此其地也。後亦属武陵郡。晋、宋、齐并为武陵郡地。隋分辰州,炀帝初,为沅陵郡。唐为辰州,或为卢溪郡。属江南道。领县五(沅陵、溆浦、辰溪、卢溪、麻阳)。宋太平兴国七年,置招谕县。熙宁七年,以麻阳、招谕二县隶沅州。属荆湖北路。贡光明朱砂、水银。领县四,治沅陵。沅陵(汉县。有壶头山、沅江)溆浦(唐县。有溆水)辰溪(隋县。有辰溪)卢溪(唐县。有武山、武溪)。
沅州 古蛮夷之境,楚国黔中之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在巫水之阳。隋属沅陵郡。唐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改为沅州。开元十二年,复为巫州。或为潭阳郡。属江南道。领县三(龙标、朗溪、潭阳)。宋熙宁七年,章惇收复其地,以潭阳县地置卢阳县,以辰州麻阳、招谕二县来属。八年,并锦州寨人户及废招谕入麻阳县。元丰三年,并镇江寨人户入黔江城,为黔阳县。五年,升旧渠阳寨为县。属荆湖北路。贡水银、朱砂。领县四,治卢阳。卢阳(唐锦州属县。有锦水、泸水)麻阳(唐县)黔阳 渠阳。
靖州 秦、汉黔中地,唐为夷播、叙二州之境。後周时,节度使周行逢死,叙州刺史锺存志奔武阳,而杨正岩以十洞称徽、诚二州。宋熙宁九年,十洞酋长杨通蕴送款内附。杨通宝来贡,朝廷以通宝为诚州刺史。其子〈土盈〉复为诚州刺史,又诏於武冈之西作城在渠河之阳为诚州。废为渠阳军,寻废为寨,隶沅州。复置诚州,後改为靖州,盖自崇宁再归职方。属荆湖北路。贡白绢。领县三,治永平。永平(本渠阳县。有渠河。崇宁三年改)会同(本三江县,崇宁二年改)通道(本罗蒙县,崇宁二年改)。
黔州 古蛮夷之国,春秋、战国皆楚地。秦惠王欲楚黔中地,以武关地易之,即此是也,通谓之五溪(五溪谓酉、辰、巫、武、陵等五溪也。古老相传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各为一溪之长。一说云,五溪蛮皆槃瓠子孙,自为统长,非巴子也)。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後汉因之,晋、宋、齐亦然。後周武帝时,蛮帅以其地归附,遂置奉州,後改为黔州。隋初亦置黔州,炀帝初,为黔安郡。唐复为黔州,或为黔中郡。属江南道。领县六(彭水、洋水、黔江、洪杜、信宁、都儒)。孟蜀为武泰军节度,宋平蜀因之。嘉祐八年,废洪杜、洋水、都儒、信宁四县入彭水。後升为绍庆府。此州羁縻之州凡五十六。思州领县二,费州领县二,并州遣牙校治事。播州领县二,夷州领县四,并领以酋长,其馀南宁等州并群蛮所处,地连溪峒,控边面甚广。属四川夔州路。贡朱砂、蜡。领县二,治彭水。彭水(汉西阳县,隋改。有壶头山、巴江、彭水、朗溪)黔江(唐县)。
思州 历代土地与黔中郡同。隋属清江郡。唐武德元年,以地当特效〈牜羊〉牁之冲要,遂置务州。贞观八年,改为思州。或为宁夷郡。属江南道。领县四(务州、宁夷、思卬、思王)。宋初为羁縻州,隶黔州。大观元年,蕃部长田祐恭愿为王民,始建州,领务川、卬水、安夷三县。宣和四年,废州及务川县,以务川城为名;卬水、安夷二县并作堡,隶黔州。绍兴二年,复置思州,就以田氏为守。
施州 春秋巴国之境。七国时,楚国巫郡之地。秦属南郡,二汉因之。後周置亭州及业州。隋炀帝初,并置庸州,寻废,置清江郡,唐为施州,或为清江郡。属江南道。领县二(清江、建始)。宋属四川夔州路。贡黄连木药子。领县二,治清江。清江(汉巫县地。有夷水,一名清江,廪君乘土船於此地)建始(汉巫县地)。
珍州 古蛮夷之地。唐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珍州。或为夜郎郡。属江南道。领县四(营德、夜郎、丽皋、乐源)。宪宗时废属溱州。五代复为蛮夷。宋赐名珍州,後改为西高州。徽宗时,大骆解上下族帅骆世华、骆文贵献其地,立珍州、亦曰乐源郡。宣和三年,承州废,以绥阳县来隶。属四川夔州路。领县二,治乐源。乐源绥阳。
播州 古蛮夷之域,黔中郡地,夜郎国之东南隅也。汉属〈牜羊〉牁,其後无闻。唐以隋〈牜羊〉牁县置播州,或为播川郡。属江南道。领县三(遵义、带水、芙蓉)。宋大观二年,南平夷人杨友贵等献其地,建为州,领播川、琅川、带水三县。宣和三年,废为城,隶南平军。
夷州 檄外蛮夷之地。汉属〈牜羊〉牁郡。历代恃险,不闻臣附。隋炀帝时,始属明阳郡。唐武德四年,以思州之宁夷县置。贞观元年州废,四年复以黔州之都上县开南蛮置。十一年,徙治绥阳(与费州同置)。或为义泉郡。属江南道。领县五(绥阳、都上、义泉、晁川、宁夷)。宋为羁縻州,大观三年,酋长献其地,建为承州。领县五,与唐同。宣和三年,废州及都上等县,以绥阳县隶珍州。
溱州 古蛮夷之地。唐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溱州。或为溱溪郡。属江南道。领县二(营懿、扶欢)。宋为羁縻,仍领前二县。熙宁七年招纳,置营懿等寨,隶恭州。後隶南平军。大观二年,别置溱州及溱溪、夜郎两县。宣和三年,废州及县,以溱溪寨为名,隶南平军。
锦州 历代土地与辰州同。居垂拱二年,以辰州麻阳县地及开山洞置锦州。或为卢阳郡。属江南道。领县五(卢阳、洛浦、招喻、常丰、渭阳)。宋无此州,其地则入辰、沅二州。
溪州 历代土地与辰州同。唐天授二年,析辰州置。或为灵溪郡。属江南道。领县二(大乡、三亭)宋无此州。
费州 古蛮夷之国,汉属〈牜羊〉牁郡。山川险阻,为俚獠所居,多不宾附。至後周,始置为费州(因水为名)。唐贞观四年,析思州之涪川、扶阳,南蛮置。或为涪川郡。属江南道。领县四(涪川、多田、扶阳、城乐)。宋无此州。
业州 古蛮夷之地。唐长安四年,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开元十三年,以"舞"、"武"声相近,更名鹤州。二十年,又名业州。大历五年,又更名奖州。或为龙溪郡。属江南道。领县二(瓘山、渭溪)。宋无此州。
●卷三百二十 舆地考六
○古豫州
《禹贡》曰:"荆、河惟豫州(西至南荆山,今襄阳郡南漳县界;北距河也),伊、洛、、涧既入于河(伊出今河南府伊阙县陆浑山。洛出今上洛郡洛南县冢领山。出今河南县榖城山。涧出渑池县山。四水皆人河也),荥、波既潴(荥,本沇水溢出,在今荥阳郡荥泽县也。波亦水名,言其水并巳蓄聚矣。一说,谓荥水之波也。今沇水不过河),道菏泽,被孟潴(菏泽在今鲁郡方与县。孟潴亦泽名,在今睢阳郡虞城县,即孟潴泽也。言菏泽水衍溢,则使被及孟潴,不常入也。道音导。菏音柯)。厥上惟壤,下土坟垆(高地即壤,下土即坟。垆,垆土之刚黑者。坟,扶粉反。垆音卢)。浮于洛、达于河(因洛入河)。"舜为十二牧之一,《周礼 职方》:"河南曰豫州,其山曰华(即今华阴郡山也。连延东出,故属豫州),薮曰圃田(在今荥阳郡中牟县),川曰荥、雒(荥,即荥泽。洛,即洛川,今福昌县界),浸水波、溠(出黄山,在今汉东郡枣阳县界东北。又云波水出歇马岭,即应劭所谓孤山,在今临安郡鲁山县西北。溠音庄亚反)。其利麻、漆、丝枲。人二男三女。畜宜六扰(马、牛、羊、豕、犬、鸡也。谓之扰者,言人所驯养也),榖宜五种(黍、稷、稻、菽、麦)。"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也。又云逸者,舒也,言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也。其在天官,柳、七星、张则周之分野(汉之河南、雒阳、榖城、平阴、偃师、巩、缑氏,皆其分也。今河南府之河南、雒阳、偃师,东至缑氏、巩县,南得伊阙也,北至於河),房、心则宋之分野(汉之沛、梁、济阴,皆其分也。今睢阳、谯郡、济阴地也),觜觿參則魏之分野(漢之髙陵以東,及陳留、汝南之召陵、〈氵隱〉强、新汲、西華、长平,颍川之舞阳、郾、许、鄢陵,河南之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皆其分也。今弘农郡之北境,荥阳之东北境,颍川之东境,淮阳之北境,汝南之北境并陈留郡地也),角、亢、氐则韩之分野(汉之南阳,及颍川之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颍阴、长杜、阳翟、郏,东接汝南,西接弘农,兼得新安、宜阳,皆其分也。今陕郡之河南地,河南府之西境、南境、东境,荥阳、临汝、颍川之西境,汉东、淮安、南阳武当等郡也)。兼得秦、楚之交(汉之弘农故关以西,今弘农郡之南境,宜属秦。汉之汝南,今汝阴、汝南之南境,淮阳之南境;汉之南郡北境,今襄阳郡地,并宜属楚也)。秦分天下置郡,为三川(今河南府、陕郡之河南地,弘农、临汝、荥阳、陈留等郡地是也)。砀(今华阳、谯郡、济阴等郡地是也)、颍川(今颍川、淮阳、汝阴、汝南等郡地是也)、南阳郡之东境、北境(今汉东、淮安、南阳、武当等郡地是也),南郡之北境(今襄阳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为豫州(领郡、国五。其今河南府、陕郡、弘农之地,则属司隶,陈留、济阴则属兖州也)。後汉为司隶(理洛阳)、豫州(埋於谯,领郡、国六。谯,今谯郡是也),魏亦同(理汝南安城,今汝南吴房县也)。晋分置司州(领郡十一,理洛阳)及豫州(领郡、国十,理梁国项,今淮阳郡项城县也),永嘉之乱,豫州没於刘、石、苻姚。宋初有其南境,置豫州(领郡十,理汝南郡,即今郡。宋文帝元嘉中全盛得之,後失)。後魏以後,分裂不详焉。唐分置十五部,此为都畿(河南府、陕郡、临汝、荥阳等郡)、河南道(陈留、睢阳、济阴、谯郡、颍川、淮阳、汝阴、汝南等郡),兼分入山南东道(淮安、南阳、襄阳、汉东、武当)及河东道(弘农)。五代并都於汴。宋因之,其豫州之境,俱为京师辅郡,置京东路(开封、单、拱、应天、曹、广济)、京西路(河南、汝、郑、许、邓、襄阳、均、陈、颍、蔡、唐、随、枣阳、光化),兼得陕西路(陕、虢)、淮东路(亳)。南渡後,俱没於金,惟得京西之襄阳、均、随枣阳、光化而巳。
豫之间,四方辐辏,故周人善贾,趋利而纤啬。韩国分野,亦有险阻(苏秦谓韩宣王曰:"韩北有巩、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商阪之塞,东有宛、穰、有水,南有径山"也。巩、成皋,则今巩县、氾水也。宜阳、商阪即今福昌山及商山也。宛、穰,南阳界。径山,密县界)。自东汉、魏、晋宅於洛阳,永嘉以後,战争不息。元魏徙居,才过三纪,逮乎二魏,爰及齐、周,河、洛、汝、颍,迭为攻守。夫土中,风雨所交,宜乎建都立社,均天下之漕输,便万国之享献。不恃隘害,务修德刑,则卜世之期,可延久也。
◎古豫州历代沿革之图
▲春秋时可考者四十国
周 郑 宋 陈 曹 许 蔡 虞 虢 祭 刘 单 晁 苏 甘 管芮郜滑 顿 胡 沈 邓 唐 随 赖 戴 江 项 厉 应 皋 葛 焦 道柏夷房 亳 楚(北境是)
▲秦时为郡五
三川郡 砀郡 颍川郡 南阳郡(东北境是) 南郡(北境是)
▲汉时为郡国八县一百八十六
颍川郡二十县(阳翟 昆阳 颍阳 定陵 长社 新汲 襄城 郾郏 阳城纶氏 舞阳 颍阴 晁高 许 鄢陵 临颍 父城 成安 周承休)
河南郡二十二县(雒阳 荥阳 偃师 京 平阴 中牟 平 阳武 河南成皋苑陵 缑氏 卷 原武 巩 榖成 故市 密 新城 开封 梁 新郑)
陈留郡十七县(陈留 小黄 成安 宁陵 雍邱 酸枣 东昏 襄邑 外黄封邱 长罗 尉氏 亻焉 长垣 平邱 济阳 浚仪)
汝南郡三十七县(平舆 阳安 阳城 晁强 富波 汝阳 阳 吴房安成慎阳 南顿 朗陵 细阳 宜春 汝阴 新蔡 新息 灈阳 期思 项 慎召陵 弋阳 西平 上蔡 寝 西华 长平 宜禄 新妻阝 归德 新阳 安昌安阳 博阳 成阳 定陵)
沛郡三十七县(相 龙亢 竹 榖阳 萧 向 銍 广戚 下蔡 丰 夏邱 郸谯 蕲 虹 晁与 山桑 公邱 符离 敬邱 洨 扶 阳沛 建城城父建平僈 栗 祁乡 高 高柴 溧阳 平阿 东乡 临都 义成)
南阳郡三十六县(宛 杜衍 僈 育阳 博山 晁阳 阴 堵阳 穰雉山都 蔡阳 新野 筑阳 棘阳 武当 舞阴 西鄂 朝阳 郦 安众 冠军比阳 平氏 随 叶 邓 鲁阳 春陵 新都 湖阳 红阳 乐成 博望 复阳)
梁国八县(砀 甾 杼秋 蒙 已氏 虞 下邑 睢阳)
淮阳国九县(陈 苦 阳夏 宁平 扶沟 固始 圉 新平 柘)
汉中郡(北境是县见梁州)
南郡北(境是县见荆州)
弘农郡(东境是县见雍州)
▲晋时为郡国十四县一百三十七
河南郡十二县(洛阳 河南 巩 河阴 新安 成皋 缑氏 阳城 新城陆浑梁 阳翟)
荥阳郡八县(荥阳 京 密 卷 阳武 苑陵 中牟 开封)
弘农郡六县(弘农 湖 宜阳 陕 黾池 华阴)
陈留国十县(小黄 浚仪 封邱 酸枣 济阳 长垣 雍邱 尉氏 襄邑外黄)
梁国十二县(睢阳 蒙 虞 下邑 宁陵 榖熟 陈 项 长平 阳夏 武平苦)
汝南郡十五县(新息 南安阳 安成 慎阳 北宜春 朗陵 阳安 上蔡平舆定颍 灈阳 南顿 汝阳 吴房 西平)
南阳国十四县(宛 西鄂 雉 鲁阳 淯阳 博望 堵阳 叶 舞阴比阳涅阳 冠军 郦)
谯郡七县(谯 城父 僈 山桑 龙亢 蕲 銍)
汝阴郡八县(汝阴 慎 原鹿 固始 阳 新蔡 宋 褒信)
颍川郡九县(许昌 长杜 颍阴 临颍 郾 邵陵 鄢陵 新汲 长平)
济阳郡(西境是县见兖州)
义阳郡十三县(新野 穰 邓 蔡阳 随 安昌 棘阳 厥西 平氏 义阳平林 朝阳)
顺阳郡八县(僈 顺阳 南乡 丹水 武当 阴 筇阳 析)
襄城郡七县(襄城 繁昌 郏 定陵 父城 昆阳 舞阳)
沛国九县(相 沛 丰 筑邑 符离 杼秋 洨 虹 萧)
▲隋时为郡十七县一百四十八
河南郡十八县(河南 洛阳 阌乡 桃林 陕 熊耳 渑池 新安 偃师巩宜阳 寿安 陆浑 伊阙 兴泰 缑氏 嵩阳 阳城)
荥阳郡十一县(管城 氾水 荥泽 原武 阳武 圃田 浚仪 酸枣 新郑荥阳 开封)
梁郡十三县(宋城 襄邑 宁陵 虞城 榖熟 陈留 雍邱 下邑 考城楚邱砀山 圉城 柘城)
汝南郡十一县(汝阳 城阳 真阳 新息 褒信 上蔡 平舆 新蔡 朗山吴房 西平)
颍川郡十四县(颍川 襄城 冲坟 叶 比舞 郾城 繁昌 临颍 尉氏长葛许昌 晁强 扶沟 鄢陵)
济阴郡九县(济阴 外黄 济阳 成武 晁句 乘氏 定陶 单父 金乡)
谯郡六县(谯 僈 城父 谷阳 山桑 临涣)
汝阴郡五县(汝阴 颍阳 清邱 颍上 下蔡)
淮阳郡十县(宛邱 西华 晁水 扶乐 太康 鹿邑 项城 南顿 晁 阳)
淮安郡七县(比阳 平氏 真昌 颢冈 临舞 慈邱 桐柏)
淯阳郡三县(武川 向城 方城)
弘农郡四县(弘农 卢氏 长泉 朱阳)
舂陵郡六县(枣阳 舂阳 清潭 湖阳 土马 蔡阳)
襄城郡八县(承休 梁 郏城 阳翟 汝源 汝南 鲁 城)
南阳郡八县(穰 新野 南阳 课阳 顺阳 冠军 菊潭 新城)
汉东郡八县(随 土山 唐城 安贵 顺义 平林 上明 光化)
淅阳郡七县(南乡 内乡 丹水 武当 均阳 安福 郧乡)
▲唐时为州十八县一百二十五
河南府二十县 陕州六县 虢州六县 汝州七县 郑州七县 汴州六县 宋州八县 单州四县 亳州七县 曹州五县 许州九县 陈州六县 颍州四县 蔡州十县 唐州七县 邓州六县 均州三县 随州四县
▲宋时为州二十二县一百二十七
河南府十九县 陕州八县 虢州四县 汝州六县 郑州五县 开封府十六县应天府七县 单州四县 拱州二县 亳州七县 曹州四县广济军一县 许州七县陈州五县 颍川四县 蔡州十县 唐州五县邓州五县 均州二县 襄阳府六县随州四县 枣阳军一县 光化军一县
河南府(凡河北诸县,并冀州之域,馀则豫州之域。今治河南、洛阳二县),盖周之旧都。昔武王克殷,定鼎於郏辱阝。至成王,营成周,卜涧水东、水西而宅洛邑,是为王城(郏辱阝,陌名。汉孔安国云:"王城,今河南城。"周灵王时,榖、雒斗,毁王宫,则《左传》齐庄公遣师城郏是也。在今城之西。按此榖水本涧水,自後遂更名矣。经今城之苑中,入於洛)。又於水东卜,亦吉,迁殷顽民居之(孔安国云:"将定下都,迁殷人,故并卜之也。")。平王因犬戎之乱,自酆东迁而居王城,则东周之始王也。至敬王,与王子朝争立,出奔晋。定公使魏舒率诸侯之大夫会於狄泉,以其地本成周之城,而居敬王(按在今洛阳之城东三十馀里故城是,则周之下都也,有狄泉在城中。然而成周是王城、下都之总号,故《左氏传》曰:"苌弘云,西王天弃之,东王必大克。"时子朝居王城,故曰西王,敬王居狄泉,在王城之东,故曰东王)。至孝王,封其弟桓公於河南,以续周公之官职。至孙惠公,乃封少子於巩,号东周惠公(按此时又别称东周也)。王赧立(赧,尼板反),东、西周分理,又徙都西周(则王城也)。初平王时,雒邑与宗周(宗周,镐京也)通封畿,东西长,南北短,长短相复为千里。後为诸侯所侵,比周之亡,七城而巳(河南、洛阳、新城、平阴、偃师、巩、缑氏也。按七邑之境,西自今河南、洛阳,南自伊阙、缑氏,东得巩县,北至於河)。秦平天下,置三川郡。汉高帝置河南郡(领县二十二)。後汉改为河南尹(领县二十),兼置司隶(领郡七,理於此)。魏、晋郡因之,兼置司州(领县十一,理於此)。後魏孝文自代徙都之,亦为河南尹。至东、西魏,分有其地。北齐为洛州(石季龙已为洛州,至齐又改名焉),齐灭,属後周(当东、西魏及齐、周之时,二境交争,攻战边镇,俱在於此)。隋初为洛州,炀帝之初,移都创制,复曰豫州,寻改为河南郡,置尹。唐平伪郑王充,置洛州。开元元年,改为河南府。凡周、汉、魏、晋、後魏、隋至唐,并为帝都(周谓平王以下,汉为後汉,晋谓西晋也)。今号为东京,後改号东都(按故都城,目周氏至太业以前,常为都邑。今都城即隋炀帝大业元年所筑)。属河南道。领县二十(河南、洛阳、偃师、陆浑、伊阙、新安、巩、缑氏、阳城、登封、寿安、密、河清、渑池、福昌、长水、永宁、颍阳、伊阳、王屋)。汉乾祐中,置望陵县。周显德中,废阳城县。宋乾德初,废望陵。景德四年,升永安镇为县。属京西路,号西京。熙宁後,以王屋县隶孟州;伊阙、缑氏二县,并省为镇。建炎後,没於金。绍兴间讲和,归我河南地,遣使者祀陵寝。既而金复取河南。金改永安为芝田县,以密县属郑州,永宁县为嵩州,改寿安县为宜阳县,伊阳县为嵩州,清河县为孟津县,又升龙开、小水、福昌三镇并为县。贡密、蜡、甆器。领县十九,治河南、洛阳。河南(古郏辱阝地,是为王城。後汉县。有阙塞山,俗曰龙门。有洛、伊、三水。有榖城山,水所出。有金墉城)洛阳(古成周地。有邙山。东北有孟津,武王会诸侯处。有後汉明、章二帝陵)永安(本永安镇,宋以陵寝所在,升为县)登封(唐县。有中岳嵩高山、少室山。有鬼谷、颍川、测景台、石羊关)寿安(隋县。有水。又有九曲城,高齐置以备周)伊阙(古戎蛮子国,隋县。有陆浑山,伊水所出;伊阙山、鼓钟山、伊水、涓阳水、陆浑关)永宁(隋县。有三崤山,晋败秦师处。有熊耳山、嶕嶢山、榖水、高门关、松阳关、鹈鹕关。又有回溪,冯异败师处)长水(汉卢氏县地。唐县。有天坛山)新安(汉县,县东北一里有汉故函谷关。其秦关在今灵宝县,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人,上书乞移关,以家财给其用,乃徙於新安。项羽坑秦降卒於新安城南,即此地也)福昌(唐县。有女几山、金门山。城东南北三面峭绝天险,後周置兵於此,备齐)伊阳(古陆浑氏之地。唐县。有伊水、三涂山。後周置兵於此,备齐)巩(春秋时,巩国。战国时有东、西周,此即东周所居,汉为县。有鲔渚)密(古密国,亦郐国。有大騩山、郐水。後隶郑州)渑池(秦昭王与赵惠文王会处。汉县)缑氏(古滑国。汉县。有缑氏山、轩辕坂)颍阳(夏之纶国,唐县。有八风滩、大谷山)王屋(古召康公之邑。有王屋山、中条山、析城山。北齐置怀州。县东二十里齐子岭,周、齐分境处。後周置王屋郡)偃师(帝喾所都,亦古亳邑。商有三亳,成汤居西亳,此即一也。至盘庚,又自河北徙治於此亳,改国号殷。有首阳山、尸乡。周武王伐纣,回师息戎,遂名偃师焉。汉为县)河清(唐县。南临黄河。宋开宝初,移治於白鹤镇)。
陕州(凡河北诸州县,并冀州之域,馀则豫州之域。今治陕县),周公、召公分陕之所(陕东周公主之,陕西召公主之)。春秋虢国之地,所谓北虢也(虢仲国,今平陆县)。战国时属韩。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後汉因之。後魏置陵州及恒农郡。後周又置陕州及崤郡(置兵於此,备齐)。隋文帝时,郡废。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属河南郡,後置弘农宫。唐复为陕州,为大都督府,保义军节度。天祐元年,为兴唐府。哀帝初复,故属。河南道领。县六(陕、硖石、灵宝、夏、芮城、平陆)。梁改镇国军,後唐复。宋太平兴国初,改保平军。三年,以虢州阌乡、湖城二县来属。熙宁六年,省硖石县为石壕镇入陕。属陕西永兴军路。靖康二年,没於金。建炎二年,石壕尉李彦先举兵收复,与金拒,再逾年复失。绍兴十一年,吴璘下陕,三十二年,王庶复陕,旋皆失之。金隶河南路,又拨平陆、芮城、夏三县隶解州。贡紬、纟它、括蒌根、柏子仁。领县八,治陕。陕(唐县。有女几山、金门山、虢山、橐水)平陆(春秋晋毕万之邑。唐县。有闲原,即虞、芮逊地之所)芮城(古芮伯国。後周县。有氵豆水、中条山、薄山、方山)灵宝(唐县。有柏谷水、桃林塞、古函谷关、氵豆津关)硖石(唐县。宋移治石壕镇,析河南府永宁县之胡郭管入焉,俄复徙今治。有底柱山、二崤山、硖石水。熙宁间,废入陕)夏(後魏县。有涑川、巫咸各水)阌乡(隋县。有潼关、大谷关、小谷关)湖城(唐县。有荆山、凤林泉)。
虢州 春秋时虢国地(北虢,今陕郡平陆县。东虢,在今荥阳县。西虢,在今扶风郡县也)。晋灭虢,其地属晋。战国时,属秦、魏二国之境,後属三川郡。汉武置弘农郡,後汉因之。魏改恒农(避献帝讳)。晋复为弘农郡。後魏置西恒农郡,後周废之。隋炀帝又置弘农郡,恭帝时,改为凤林郡。唐武德元年,改为鼎州。八年,改虢州,其後或为弘农郡。属河南道。领县六(弘农、阌乡、湖城、朱阳、玉城、卢氏)。宋以湖城、阌乡二县属陕州。属陕西永兴车路。建炎二年,没於金。三年,陕州都统邵兴收复,既而复失。金隶京兆府路。贡麝香、地骨皮、砚。领县四,治虢略。虢略(唐弘农县,至道三年改。有衡岭山、浊水)朱阳(後魏县。有柏谷、乃湖)卢氏(汉县。有熊耳山,洛水出焉)玉城(隋县。熙宁四年,废为镇入虢略。崇宁三年,以栾川镇为栾川县)。
汝州 在周为王畿。春秋时,戎蛮子之邑,亦楚。郑二国之境。七国陆属韩。秦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颍川二郡地,後汉因之。魏、晋属河南、舞阳二郡地。後魏属汝北郡。後周属南襄城郡。隋初,置伊州。炀帝初,改为汝州,後废州,以其地分属襄城、颍川二郡。唐为汝州,或为临汝郡。属河南道。领县七(梁、襄城、郏城、鲁山、叶、龙兴、临汝)。梁为防御。周废临汝县。宋为辅州,政和中,升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建炎元年,没於金。金隶河南路。贡絁、紬。领县六,治梁。梁(汉旧县。战国时,谓之南梁,以别大梁、少梁。古蛮戎子国。县东有阳人聚,秦灭东周,徙其君於阳人,即此地;又孙坚大破董卓之所。有广成城、崆峒山、狼乐山)叶(古应国。又楚叶公邑。有方城山、强水;昆阳城,光武败王寻之所)郏城(汉郏县,隋改。崇宁三年,割隶颍昌府)龙兴(唐县。有豢龙城)襄城(汉县。有不羹城,楚灵王所筑)鲁山(隋县。有尧山、强水、鸦河)。
郑州 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周初,封管叔於此。又曰虢、郐之地。郑武公与平王东迁,武公灭两国而迁都焉。後郑为韩所灭,韩又徙都之,其东境属魏。秦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郡。後汉因之,分置荥阳郡。宋亦然。後魏为东恒农郡。东魏置广武郡。後周置荥州,後改为郑州。隋置管州;炀帝初,复为郑州,寻废州,置荥阳郡。唐因之,属河南道。领县七(管城、荥泽、原武、阳武、荥阳、新郑、中牟)。梁为防御,以阳武、中牟二县属开封府。宋为奉国军节度。熙宁五年,废州,以县属开封。元丰八年,复之。崇宁四年,建为西辅,属京西北路,又以河南、密县来隶。建炎二年,没於金。金隶河南路,又以颍昌府阳翟县为州,割新郑隶之。贡绢、麻黄。领县五,治管城。管城(周初管国。隋县。有圃田泽、牵渠)荥泽(《禹贡》"济水溢为荥",即此地。济水旧出河北,截河南流而为荥泽,自王莽末济入河,不复过河之南矣。有敖山。又有故王宫城,晋侯作王宫於践王,公朝於王所,即此地)原武(汉县)新郑(黄帝都於有熊之地,其後郑及韩皆都此地。隋为县。有溱、洧、氵異三水)荥阳(汉县。有鸿沟,京、索水,敖仓城)。
开封府 春秋时郑地。战国时为魏都(魏惠王自安邑徙居大梁,即今浚仪县也。张仪说魏哀王曰:"魏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秦属三川郡(郦生说汉王曰:"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汉置陈留郡,後汉因之。晋改为陈留国。东魏置梁州及陈留、开封二郡。北齐废开封郡,并入陈留郡後周改梁州为汴州。隋废陈留郡,炀帝初又废州,分其地入荥阳、梁、颍川、济阴等郡。唐复置汴州,或为陈留郡(郡城西古城,战国时魏惠王所筑。秦攻魏,引河水灌城而拔之。有通济渠,隋炀帝开,引黄河水以通江、淮漕运,兼引汴水,即浪氵宕渠也。浪氵宕与茛荡同),宣武军节度。属河南道。领县六(开封、陈留、雍邱、浚仪、封邱、尉氏)。梁都之,升为开封府,以滑州之酸枣、长垣,郑州之中牟、阳武,宋州之襄邑,曹州之戴邑,许州之扶沟、鄢陵,陈州之太康九县来属,号东都。後唐为汴州,宣武军,罢东都,以酸枣、中牟、襄邑、鄢陵、太康五县属诸州。晋复为开封府,号东京,以五县还隶焉。宋因之,又置东明、咸平二县。朱梁置建昌宫,晋为大宁宫,皆因旧牙署改名而已。周世宗虽加营缮,犹未合古制。宋建隆三年,广皇城之东北隅,命有司画洛阳宫殿,按图以脩之,自是皇居壮丽矣。崇甯四年,以襄邑县建拱州。靖康元年,金入寇;十一月,陷京师。建炎元年,高宗即位於南京,命宗泽留守京师。二年,泽薨,命杜充上官悟相继留守。四年二月,卒陷於金。绍兴二年,逆豫僭号,迁於汴。九年,金废豫,以河南来归。十年,叛盟入寇,复取之,完颜亮伪易东京为南京。三十一年,亮自燕徙都汴,入寇遇弑,金主雍立,乃复都燕。嘉定七年,金主珣复徙汴。十二年,克复京东、河北二府九州四十县,未几复失。贡方纹绫、方纹纱、簏席、麻黄、酸枣仁。领县十六,治开封、祥符。开封(唐县。有古通津、临蔡二关、逢池、沙海)祥符(东魏浚仪县,宋改。有蔡水、浚水、沙台、崇台)尉氏(春秋郑大夫尉氏之邑。汉县。有逢池)陈留(有莘国城,本郑邑,後为陈所并,故曰陈留。唐为县)雍邱(古杞国。汉县。有葵邱,齐桓会诸侯之地。又东晋初,祖逖驻兵於此)封邱(古封国。有黄池,吴夫差会诸侯地。汉县)中牟(汉旧县。有圃田泽。又有官渡,曹操、袁绍相拒之地)阳武(汉县。有汝池。又有博浪沙,张良击秦皇地)酸枣(汉县,以地多棘而立名。有金隄关)长垣(隋匡城县。孔子所厄之地。宋改今名)东明(古东昏之地,後为东明镇,宋初置县)襄邑(春秋时襄牛地。汉县。崇甯间,以县建拱州)扶沟(汉县。有洧水沟)鄢陵(汉县。郑伯克段於鄢,即此地)考城(古戴国。隋县,梁改戴邑,後唐复)太康(汉阳夏县,唐改。有鲁沟)咸平(旧通许镇,隶陈留。咸平五年,改县)。
应天府 高辛氏子阏伯所居商邱也。周武王克殷,以封微子启,是为宋国。战国时,齐、楚、魏三分其地。秦置砀郡。汉改为梁国,後汉因之,晋亦曰梁国。後周置梁州。隋文帝置宋州,炀帝初为梁郡。唐复为宋州,或为睢阳郡。属南河道。领县八(宋城、襄邑、榖熟、楚邱、甯陵、下邑、柘城、虞城)。梁为宣武军节度,以襄邑属开封府,砀山属辉州,以辉州楚邱来属。後唐故归德军。宋升为应天府,号南京。属京西路。靖康金人入京师。建炎元年四月,高宗即位於南京。十月,辛淮甸。三年,没於金。金改为归德府。贡绢。领县七,治宋城。宋城(宋国都。有孟诸泽,有梁孝王兔园、雁鹜池。汉为睢阳县,隋改今名)楚邱(古戎州己氏之邑。唐县)柘城(唐县。有柘沟)榖熟(殷之南亳,汤所都。古榖城地。隋县)下邑(古虞国。汉县)甯陵(古葛伯国,又魏信陵君邑。隋县)。
单州 唐光化二年,朱全忠奏以宋州砀山、虞地、单父,曹州之武成置辉州。梁以楚邱还属宋州。後唐改为单州,以兖州鱼台来属。宋因之,为团练。属京东西路。建炎三年,没於金。金隶河南路。贡防风、蛇床。领县四,治单父。单父(古鲁邑,隋县。有宓子贱琴台)砀山(隋县。山出文石得名,汉高祖隐亡、砀山泽,即其地)成武(隋县。有棠沟)鱼台(鲁棠台,隐公矢鱼之所。唐县)。
拱州 本开封府襄邑县。宋崇甯四年,建为州,保庆军节度,为东辅。以开封之考城、太康,南京之甯陵、楚邱、柘城来隶。大观四年,废拱州,复为襄邑县,还隶开封。政和四年,复为州,罢东辅。宣和二年,以襄邑、太康、甯陵为属县,馀归旧隶。六年,又以甯陵归南京,太康归开封,复割柘城来隶。属京东西路。绍兴後,没於金。金为睢州,隶河南路,割东京考城县来属。领县二,治襄邑。襄邑(见开封府)柘城(见应天府)。
亳州 周武王封神农之後於焦,即其地也;後改为谯。春秋时,为陈国之谯邑。战国时属宋。秦属砀郡。汉属沛郡。後汉为沛国,兼置豫州(领郡六,治於此)。魏置谯郡。晋因之,後置南兖州。後周为亳州,兼置陈留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谯郡。唐为亳州,或为谯郡。属河南道。领县七(燕、僈、城父、鹿邑、真源、永城、蒙城)。梁为防御,晋因之。宋大中祥符七年,建为集庆军节度。属淮南东路。绍兴十年,没於金。张浚、王德复取之,既而复失。金隶河南路。贡绉纱、绢。领县七,治谯。谯(周武王封神农後之地。有涡水)城父(春秋。时陈国之夷邑。有乾溪,楚灵王败之地。又有肥水。唐焦夷县,後唐改)蒙城(唐县。有嵇山、山桑城)僈(汉县。有龙亢城、太邱城)鹿邑(隋县。有氵霍水)永城(隋县。有砀山)卫真(古之苦县,老子生於此。唐真源县,宋改。有老子祠、濑水)。
曹州 昔唐尧所居(州界有尧冢),在周为曹国之地(曹叔振铎所封。汤伐桀,桀奔三朡;汤又伐之,即此地)。战国时属宋。秦属砀郡。汉改为梁国,景帝分梁为济阴国,宣帝更名定陶,後为济阴郡。後汉因之。晋为济阳郡。後魏置沛郡及西兖州。後周改西兖为曹州。隋为济阴郡。唐复为曹州,或为济阴郡。属河南道。领县五(济阴、考城、宛句、南华、乘氏)。梁以考城属开封府,升为威信军节度。周改彰德军。宋为辅州;建中靖国元年,升为兴仁府。属京东西路。建炎三年,没於金。金隶河南路,而宛亭、南华、乘氏三县,皆为黄河水氵弇废,乃以东明县来属。贡绢、葶苈子。领县四,治济阴。济阴(古三朡亭在县东北。汉定陶县地。有氾水,高帝即位之所。唐改今名,县在济水之南)宛句(有漆园,庄周为吏之所。今县西南,汉光武生於此。唐为县,元祐间,改为宛亭县)南华(唐县。有沙沟、庄周钓台)乘氏(古乘邱地。唐为县)。
广济军 汉定陶县。唐为镇,隶曹州。周建廪庾,筦榷於此。宋乾德元年,疏洧水以通漕运,置发运务。开宝九年,改为转运司。太平兴国二年,建为军。四年,割曹、澶、济、濮四州地复置县以隶焉。属京东西路。熙甯四年废军,以定陶县隶曹州。元祐元年,复为军。建炎後,没於金。金领县一。定陶(有三朡亭、陶邱、濮水)。
许州 春秋许国。七国时,为韩、魏二国之境。秦为颍川郡。汉高帝为韩国,寻复故。後汉因之,献帝都之。魏文帝受禅於此,及晋、後魏,并为颍川郡。西魏初,得之。後入东魏(西魏将王思政镇守,东魏军围之二百日,城陷,即今东葛县界,故长社城),改为郑州。後周改曰许州。隋复为颍川郡。唐为许州,或为颍川郡,忠武军节度。属河南道。领县九(长社、长葛、阳翟、许昌、鄢陵、扶沟、舞阳、郾城、临颍)。梁改正国军,以扶沟、鄢陵二县属开封。後唐复为忠武军。宋因之,元丰三年,升为颍昌府。崇甯四年,建为南辅。属京西北路。建炎二年,没於金,四年收复,未几复失。金隶河南路;又以阳翟县为颍顺军,後为钧州,隶河南路,以郑州新郑来隶。贡绢、席。领县七,治长社。长社(唐县。有高阳里、荀淑故宅。又有氵異水)郾城(汉县。有长沙河、五沟水、鸿隙陂)阳翟(郑栎邑。汉县。有荆山、具茨水)长葛(隋县。有洧水)临颍(汉县。有豢龙城)舞阳(唐县。有舞水、滍水)许田(魏许昌县,汉献帝都於此。後唐县。熙甯四年,省为镇入长社)。
陈州 昔庖牺氏所都,曰太昊之墟。周初,封舜後妫满於此,以备三恪,为陈国。楚灭为县,楚顷襄王自郢徙於此。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属颍川郡。汉汝南郡、淮阳国之地,後汉亦同。晋为汝南郡、梁国二境地,兼置豫州(领郡、国十,治於此)。後魏置陈郡,又置北扬州(治於此)。北齐改北扬州为信州(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故曰信州)。隋置陈州,炀帝初州废,置淮阳郡。唐为陈州,或为淮阳郡。属河南道。领县六(宛邱、项城、南顿、西华、太康、晁水)。梁以太康属开封府。晋为镇安军节度。宋因之,宣和元年,升为淮甯府。属京西北路。建炎二年,没於金。绍兴元年复,旋失。金隶河南路。绍兴三十一年,土人陈亨祖执伪守以城来归,旋复失。贡紬、绢。领县五,治宛邱。宛邱(陈国都。有东门池。又有固陵,高祖追及项羽处)项城(古项子国。隋县)商水(隋县。有章华台、乾谿)南顿(古顿子国。後通於陈南徙,故曰南顿。唐县)西华(唐县)。
颍州 春秋时胡子国也。战国时属楚。秦为颍川郡地。两汉为汝南郡地。魏置汝阴郡(司马宣王使邓艾屯田於此)後废。晋武帝复置汝阴郡。後魏置颍川郡。隋复为汝阴郡。唐为颍州,或为汝阴郡。属河南道。领县四(宋同)。汉为防御。周为团练,以下蔡属寿州。宋升汝阴县百尺镇为万寿县;元丰二年,升顺昌军节度。政和六年,改为顺昌府。属京西北路。绍兴後,没於金。金隶河南路,绍兴中,和议成,以河南地来归,既而背盟入寇,刘錡大败其师於郡城下。绍兴三十一年,李贵同忠义总首孟俊取顺昌,旋复失。贡紬、絁、绵。领县四,治汝阴。汝阴(汉县。有寝邱、颍水、淮水、淝水、汝水)万寿(有颍川。宣和後,改为泰和县)颍上(隋县。有颍水、淮水、雷陂塘)沈邱(唐县。有武邱)。
蔡州 春秋时,沈、蔡二国之地。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属颍川郡。汉高祖置汝南郡,後汉因之,魏、晋亦曰汝南郡。宋初因之,兼置豫州(领郡十,治於此),以为重镇(常珍奇守之。元嘉二十六年,後魏太武率兵攻围汝南,太守陈宪守拒四十馀日,魏人积尸与城齐,卒不能拔)。後魏置豫州(治於此)。东魏置行台。後周置总管府,後改曰舒州,寻复曰豫州;其後改洛州为豫州,以此为溱州,寻改曰蔡州,後置汝南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汝南郡。唐为豫州,或为汝南郡。宝应元年,更名蔡州。属河南道。领县十(汝阳、朗山、遂平、上蔡、新蔡、褒信、新息、真阳、平舆、西平)。汉为防御。宋为淮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建炎二年,没於金。金隶河南路。绍兴八年、三十一年、开禧三年收复凡三,皆旋失。贡绫。领县十,治汝阳。汝阳(汉北宜春县,隋改。有悬瓠城、鸿却陂、溱水。东南有二龙乡、月旦里)上蔡(古蔡国,蔡仲始封地。汉县。有汝水)平舆(古沈子国。唐县)新蔡(古吕国。隋县。有阳、葛陂)褒信(隋县。有淮水、汝水)西平(古柏子国。唐县。有棠谿)遂平(古房子国。唐县。有龙泉水、氵亲水)确山(古道国。隋朗山县,宋改。有淮水)真阳(汉县。有淮水、汝水、石塘陂)新息(古息国。汉县。有汝水)。
唐州 春秋楚地。战国时属韩。秦、汉、并南郡地,後汉亦然。晋属南阳国。後魏置东荆州。西魏改为淮州,为重镇(置兵以备东魏)。隋改为显州,炀帝改为淮安郡。唐为唐州,或为淮安郡。属山南道。领县七(泌阳、比阳、慈邱、桐柏、平氏、湖阳、方城)。梁改为泌州,後唐复,晋又为泌州,汉复州。废慈邱县。宋升为团练,属京西南路。绍兴十二年,与金议和,割以遗金。绍兴末,金主亮逾盟入寇,我师复唐州。隆兴再和,复割以遗金。贡绢。领县五,治泌阳。泌阳(汉舞阴县,唐改。有泌水)桐柏(隋县。淮水所出)湖阳(古蓼国。汉县)方城(後魏县。有方城山、衡山、堵水)比阳(汉县。有比水)。
邓州 本夏禹之国。春秋时,申伯、邓侯二国之地。战国属韩,後没於秦,封魏冉为穰侯,寻属楚。楚亡,秦置南阳郡,两汉因之。晋为南阳国及顺阳、义阳二郡之境。宋、齐并为南阳郡。後魏置荆州。西魏为重镇(置兵以备齐)。隋初,改为邓州。炀帝初,为南阳、淯阳二郡地。唐为邓州,或为南阳郡。属山南道。领县六(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梁为宣化军节度。後唐改威胜军。周改武胜军,废菊潭县。宋初废临湍县。属京西南路。中兴後,与金议和,割以遗之,与唐州同。金属河南路。贡白菊花、花蜡烛。领县五,治穰。穰(汉县。有钳卢陂、沮阳城、橘水)南阳(古申伯国。隋县。周庆向城县入焉。有菊水)内乡(隋县。有丹水、浙水)浙水(朱梁县。有浙水、富水)顺阳(有五龙山、丹水)。
均州 战国时属韩。秦属南阳郡。汉为南阳、汉中二郡,後汉因之。魏属南乡郡。晋、宋并属顺阳郡。後置武当郡。齐於此侨立始平郡,寻改为齐兴郡。梁置兴州。後周改为丰州。隋初郡废,改为均州。炀帝初州废,改为淅阳郡(今郡城即後汉延岑筑,据之)。唐为均州,或为武当郡。属山南道。领县三(武当、郧乡、丰利)。宋废丰利入郧乡。为武当军节度,属京西南路。郡当荆、襄上游、商、邓、陕、虢要冲,吴、蜀襟喉之地。贡麝香。领县二,治武当。武当(汉县。有古塞城,在县北,战国时,楚筑以备秦。其山高峻险峭。又有武当山)郧乡(古麇国地。晋县)。
襄阳府 《禹贡》豫州之南境(南漳一县,则荆州之域,馀并荆河州之域),春秋以来楚地,秦南郡之北界。二汉属南郡、南阳二郡地。至献帝时,魏武始置襄阳郡,亦为重镇(蜀将关羽攻没于禁等七军,兵势甚盛。徐晃屯守,不下。曹公谓晃曰:"全襄阳,子之功也。"後孙权帅兵向西,时曹仁镇之,司马宣王言於魏文王曰:"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地,不可失也。")。晋初因之,兼置豫州(理於此。平吴後,理江陵)。东晋侨置雍州(时以雍州既没,流入聚此,魏该、朱序皆镇焉)。宋文帝割荆州置雍州(领郡十七,理於此)。襄阳去江陵步道五百,势同唇齿,无襄阳则江陵受敌。自东晋庾翼为荆州刺史,将谋北伐,遂镇襄阳。田土肥良,桑梓遍野,常为大镇。北接宛、洛,跨对楚、沔,为鄢、郢北门,部领蛮左。齐、梁并因之,亦为重镇。後梁萧附庸於西魏,而都於此。西魏改曰襄州。隋复为襄阳郡。唐因之,为山南东道节度。属山南道。领县七(襄阳、南漳、邓城、榖城、义清、乐乡、宜城)。周废乐乡县。宋属京西南路。宣和元年,升为襄阳府。中兴後,京西安抚,京湖制置置司,领襄随郢均房、枣阳光化凡七郡。贡麝香、白榖、漆器。领县六,治襄城。襄城(汉县,在襄水之阳。有岘山、汉水、隆中、高阳池、冠盖里、凤林关、柳关)邓城(古樊城。唐县。有宛水、泌水)榖城(古榖伯之国。隋县)中庐(古庐戎之国。隋义清县,宋改)宜城(汉县。有涑水、若阝水)南漳(隋县。有荆山,《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即此山,卞和得玉之所)。
随州(光化乡在今郡东南三十馀里,则荆州之域,馀则豫州之域),春秋随侯之国。《左传》曰:"汉东之国,隋为大"。其後属韩。秦、二汉并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後分置随郡。宋、齐因之。西魏置并州,後改曰随州。隋分其地置汉东、春陵二郡。唐并为随州,或为汉东郡。属山南道。领县四(安同)。宋升为崇义军节度,後改崇信军。属京西南路。其地因山为郡,岩石隘狭,道路交错,自枣阳至厉山九十九冈,昔智谋之士,多谈汉东险阻如兵家诡伏奇计。又言有括囊之势,易入而难出。嘉定十五年,以三关隶德安,置关使。贡绢、绫、葛、覆盆子。领县四,治随。随(汉县。有三锺山、厉山、随侯台、九井)枣阳(隋县。有氵尽水。绍兴十二年,升为军)唐城(唐县,梁改汉东,後唐复。有溠水)光化(後周县。有锡水)。
枣阳军 本随州属县。宋绍兴十二年,升军。
光化军 本襄阳宜城县阴城镇。宋初,升为光化军。熙甯五年废军,改为光化县,隶襄阳。元祐初,复为军。领县一,乾德(有汉江、温水)。
●卷三百二十一 舆地考七
○古梁州
《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孔安国以为东据华山之南,西距黑水也。又曰:"导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孔安国注云:"黑水自北而南,经三危,过梁州,入南海。"郑元云:"按三危在鸟鼠之西,而南当岷山,又在积石之西,南当黑水祠,黑水出其南胁。"此云三危,彼云其出,明其乖戾。又按《汉书 地理志》,益州郡滇池"有黑水祠",而不记山之所在,即今中国无之矣。又按郦道元《水经》,锐意寻讨,亦不能知黑水所经之处。顾野王撰《舆地志》,以为至道入江。其官与《禹贡》不同,未为实录。至於孔、郑通儒,莫知其所,或是年代久远,遂至堙涸,无以详焉。滇音颠),岷、傟既艺,沱、潜既道(岷山在今通化郡汶山县,傟山在今汉中郡金牛县也。言水已去,二山之土皆可种艺。沱、潜,二水,理从故道也。沱水在今濛阳郡唐昌县。潜水未详),蔡、蒙旅平,和夷底绩(蒙、蔡,二山名。旅,陈也。旅平,言已平理而陈祭也。和夷,地名,亦已致功可耕稼也。蒙山在卢山郡,蔡山未详),厥土青黎(色青而细疏也)。"自汉川已下诸郡,皆其封域。舜置十二牧,梁州其一也。以西方金刚,其气强梁,故曰梁州。《周礼》以梁州并雍州。梁州当夏、殷之间为蛮夷之国,所谓巴、賨、彭、濮之人也(或曰:"蜀之先帝喾封其支庶於蜀,其後称王,长曰蚕丛,次曰伯雍,次曰鱼凫。")周末,秦惠王使司马错伐蜀,有其地,於天文兼参之宿,亦秦之分野(汉之巴、蜀、广汉、犍为、武都、牂牁、越嶲等郡,今通川、潾山、南平、涪陵、南川、卢川、清化、始宁、咸安、符阳、巴川、南宾、南浦、阆中、南充、安岳、盛山、雲安、犍为、阳安、仁寿、通义、和义、资阳、南溪、武都、河池、同谷、顺政、阴平、江油、益昌、普安、巴西、梓潼、遂宁、蜀郡、德阳、濛阳、唐安、临卬、卢山、通化、临翼、越嶲、雲南等郡,皆是。汉之弘农郡西南境,今上洛郡),又得楚之交(汉之汉中,今汉中、洋川、安康、房陵等郡,并宜属楚)。秦平天下,置郡,为汉中(今汉中、洋川、郡安、康房陵等郡地也)、巴(今通川、潾山、南平、涪陵、南川、泸川、清化、始宁、咸安、符阳、川巴、南浦、阆中、南充、盛山、雲安、安岳之东境,皆是)、蜀(今巴西、普安、梓潼、遂宁、益昌、蜀郡、德阳、濛阳、唐安、临卬、卢山等郡地并是),陇西郡之南境(今河池郡),内史之南境(今上洛郡)。其馀土境,自汉以後,历代开拓氐羌戎夷之地(今犍为、阳安、安岳之西境,仁寿、通义、和义、资阳,皆故夜郎侯国;南溪、侯国:并汉武帝开之,置犍为郡。今武都、同谷、顺政、怀道、同昌、阴平、油湮、交川、合川、通化、临翼、江源、归诚、静川、蓬山、恭化、维川、雲山、越嶲、雲南、洪源等郡,即汉以後所开拓也)。汉武帝置十三州,此为益州,领郡八。益之为言隘也,言其地隘险。亦曰疆壤益大(汉既灭越,而蜀西南夷皆震恐,请吏入朝,遂置益州、越嶲等郡)。王莽末,公孙述据有其地。後汉建武中,平之,置益州(领郡九,属国三,理雒。今德阳郡县)。至献帝末,刘备复据其地。魏末平之,遂分置梁、益二州。晋初因之(益领郡八,理成都。梁领郡八,理南郑),後又分益州南境置宁州(领郡四,理雲南,即今郡)。惠帝以後,李特据之,至穆帝时平之。其後没于苻坚,后又复其地。安帝时谯纵据之,后又收复。宋梁、益、宁三州,并因前代(梁领郡二十,益领郡二十九,宁领郡十五),更置秦州(领郡十四,理南郑)。齐及梁初,多因之(梁武帝天监三年,刺史夏侯道迁以所部叛降西魏,南至剑阁悉失之)。後魏得汉中,亦曰梁州。西魏亦因之,复入於梁(西魏大统十二年,为梁将兰钦所陷)。梁灭,再复其地(将达奚武平汉川,尉迟迥平蜀川)。自是以後,所置州郡,割裂无恒,不可详记。唐分置十五部,此为山南西道(汉中、通川、巴川、清化、洋川、顺政、河池、益昌、咸安、盛山、始宁、南平、符阳、潾山等郡,皆是)、山南东道(房陵、南宾、南浦、雲安)、剑南道(蜀郡、唐安、濛阳、德阳、通义、梓潼、巴西、普安、阆中、资阳、临卬、通化、交川、越嶲、南溪、遂宁、仁寿、犍为、卢山、泸川、阳安、安岳、洪源、阴平、同昌、油江、临翼、归诚、洪源、静川、恭化、维川、和义、雲山、蓬山、雲安、南充等郡),兼分入京畿(上洛、安康)、陇右道(同谷、武都、怀道、合川)及黔中道(涪陵、南川)。唐末,蜀地为王建所据。後唐灭王氏,而取其地。孟知祥复据之。至宋乾德三年,平孟蜀,始尽得梁州之地,分为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四路云。
巴、蜀之人,少愁苦而轻易淫佚。周初,从武王胜殷(庸、蜀羌、{髟矛}、微、卢、彭、濮人是也)。东迁之後,楚子强大而役属之。暨於战国,又为秦有,资其财力,国以丰赡。汉景帝时,文翁为蜀郡守,建立学校,自是蜀士学者,比齐、鲁焉。土肥沃,无凶岁。山重复,四塞险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公孙述、李雄、谯纵、王建、孟知祥迭据之,皆因中原多事)。故一方之寄,非亲贤勿居。
◎古梁州历代沿革之图
▲春秋时可考者五国
楚(西南境是) 麇 庸 巴 蜀
▲秦时为郡五
巴郡 蜀郡 汉中郡 陇西郡(南境是) 内史(南境是)
▲汉时为郡国九县一百二十八
汉中郡十二县(西城 洵阳 南郑 褒中 成固 沔阳 锡 武陵 房陵安阳上庸 长利)
广汉郡十三县(梓潼 什方 涪 雒 葭萌 妻阝新都 甸氐道 绵竹 广汉阴平道 白水 刚氐道)
蜀郡十五县(成都 郫 繁 广都 江原 严道 绵 旄牛 临卬 青衣汶江 广柔 徙 湔氐道 蚕陵)
巴都十一县(江州 临江 枳 阆中 安汉 宕渠 鱼复 充国 垫江 朐忍 涪陵)
益州郡二十四县(滇池 双柏 同劳 铜濑 收靡 榖昌 秦臧 贲古 连然 俞元 叶榆 律高 不韦 雲南 邪龙 味 昆泽 比苏 建伶 毋掇 胜休嶲唐 弄栋 来唯)
武都郡九县(武都 上禄 故道 河池 嘉陵道 循成道 下辨道 沮 平乐道)
牂牁郡十七县(故且兰 镡封 {敝邑} 漏卧 谈指 宛温 毋敛 夜郎平夷
同并 西随 都梦 谈藁 毋单 漏江 进桑 句町)
越嶲郡十五县(卬都 遂久 灵关道 台登 秦 大 姑复 三绛 定会无 卑水 潜街 苏祇 阑 青蛉)
犍为郡十二县(道 江阳 武阳 南安 牛側 南广 汉阳 存阝马阝资中 符 朱提 堂琅)
弘农郡(南境是县见雍州)
▲晋时为郡国二十五县一百五十六
汉中郡八县(南郑 蒲池 褒中 沔阳 成固 西乡 黄金 兴道)
广汉郡三县(广汉 德阳 五城)
梓潼郡八县(梓潼 涪城 武连 黄安 汉德 晋寿 剑阁 白水)
新都郡四县(雒 什方 绵竹 新都)
涪陵郡五县(汉复 涪陵 汉平 汉{艹段} 万宁)
巴都郡四县(江州 垫江 临江 枳)
巴西郡九县(阆中 西充国 苍溪 岐惬 平州 汉昌 宕渠 安汉 南充国)
巴东郡三县(鱼复 朐念 南浦)
蜀郡六县(成都 广都 繁 江原 临卬 郫)
犍为郡五县(武阳 南安 晁道 资中 牛側)
汶山郡八县(汶山 升迁 都安 广阳 兴乐 平康 蚕陵 广柔)
汉嘉郡四县(汉嘉 徙阳 严道 旄牛)
朱提郡五县(朱提 南广 汉阳 南秦 堂琅)
越嶲郡五县(会无 卬都 卑水 定 台登)
牂牁郡八县(万寿 且兰 谈指 夜郎 毋敛 井渠 {敝邑} 平夷)
江阳郡三县(江阳 符 汉安)
建宁郡十七县(味 昆泽 存马阝新定 铜濑 漏江 牧麻 榖昌 谈藁毋单 双柏 俞元 脩雲 连然 秦臧 泠邱 滇池)
兴古郡十一县(律高 句町 宛温 漏卧 胜休 镡封 汉兴 进乘 毋掇 贲古 都篖)
雲南郡九县(雲平 雲南 弄栋 青蛉 邪龙 楪榆 遂久 永宁 姑复)
永昌郡八县(不韦 永寿 比苏 雍乡 南涪 嶲唐 哀牢 博南)
武都郡五县(下辨 河池 沮 武都 故道)
阴平郡二县(阴平 平广)
魏兴郡六县(晋兴 安康 西城 锡 长利 洵阳)
新城郡四县(房陵 缓阳 昌魏 氵示乡)
上庸郡六县(上庸 安富 北巫 武陵 上廉 微阳)
▲隋时为郡三十四县二百一十六
汉川郡八县(南郑 西 褒城 城固 兴势 西乡 黄金 难江)
房陵郡四县(光迁 永清 竹山 上庸)
西城郡六县(金川 石泉 洵阳 安康 黄土 丰利)
汉阳郡三县(上禄 镡水 长道)
清化郡十四县(化成 曾口 清化 盘道 永穆 始宁 其章 恩阳 长池符阳 归仁 安固 白石 伏虞)
通川郡七县(通川 三冈 石鼓 东乡 宣汉 西流 万世)
宕渠郡六县(流江 賨城 邻水 宕渠 咸安 垫江)
巴郡三县(巴 江津 涪陵)
新城郡五县(妻阝 射洪 盐亭 通泉 飞乌)
巴东郡十四县(人复 雲安 南浦 梁山 秭归 巴东 新浦 盛山 大昌巫山 石城 临江 武宁 务川)
巴西郡十县(阆内 南部 苍溪 南充 西水 晋城 奉国 仪陇 相如大寅 )
蜀郡十三县(成都 双流 新津 晋原 绵竹 郫 元武 雒 清城 九陇金泉阳安 平泉)
临卬郡九县(严道 名山 卢山 依政 蒲江 蒲溪 沈黎 汉源 临卬)
汶山郡十一县(汶山 比川 交川 通化 翼针 平康 翼水 江源 通轨)
义城郡七县(绵谷 益昌 义城 {艹段}萌 岐坪 景谷 嘉川)
平武郡四县(油江 马盘 平武 方维)
河池郡四县(梁泉 两当 河池 同谷)
顺政郡四县(顺政 鸣水 长举 脩城)
武都郡七县(将利 建威 覆津 盘提 长松 曲水 正西)
宕昌郡三县(良恭 和戎 怀道)
上洛郡五县(上洛 商洛 洛南 丰阳 上津)
隆山郡五县(仁寿 贵平 井研 始建 隆山)
泸川郡五县(泸川 富世 江安 合江 绵水)
涪陵郡三县(石镜 汉初 赤水)
资阳郡九县(盘石 内江 威远 大牢 普慈 安居 隆康 资阳 安岳)
眉山郡八县(龙游 平羌 夹江 峨眉 通义 青神 丹棱 洪雅)
犍为郡四县(道 犍为 南溪 开边)
普安郡七县(普安 永归 黄安 阴平 梓潼 武连 临津)
遂宁郡三县(方义 青石 长江)
金山郡七县(巴西 昌隆 涪城 魏城 万安 神泉 金山)
黔安郡二县(彭水 涪川)
同昌郡八县(尚安 钳川 帖夷 同昌 嘉诚 封德 常芬 金崖)
越嶲郡六县(越嶲 卬都 苏祇 可泉 台登 卬部)
牂牁郡二县(牂牁 宾化)
▲唐时为州六十二县二百九十二
兴元府六县 洋州四县 商州五县 金州六县 房州四县 远州九县渠州五县 渝州五县 涪州五县 泸州六县 巴州九县 壁州四县蓬州七县 集州三县合州六县 忠州五县 万州三县 阆州九县果州五县 普州六县 开州三县 夔州四县 嘉州八县 简州三县陵州五县 眉州五县 荥州六县 资州八县 戎州五县 凤州四县阶州二县 或州三县 兴州二县 文州二县 龙州二县 利州六县剑州八县 绵州八县 梓州八县 遂州五县 益州十县 汉州五县彭州四县蜀州四县 晁州七县 雅州五县 茂州四县 维州二县黎州二县 南州二县 宕州二县 扶州四县 松州四县 叠州二县翼州三县 当州三县 悉州二县 静州三县 柘州二县 恭州三县奉州一县 嶲州九县
▲宋时为州五十八县二百二十一
兴元府五县 洋州三县 商州五县 金州五县 房州二县 达州七县渠州四县 重庆府三县 涪州五县 泸州三县 巴州五县 壁州三县蓬州六县 集州二县 合州五县 忠州五县 万州二县 阆州九县 果州四县 普州四县 开州三县 夔州二县 嘉州六县 简州二县 陵州四县 眉州四县 荥州五县 资州四县 叙州四县 凤州三县 阶州二县 成州二县 兴州二县 文州一县 龙州二县 利州五县 剑州七县 绵州八县 潼川府九县 遂宁府五县 成都府九县汉州四县 彭州三县 蜀州四县 晁州七县 雅州五县 茂州三县 威州二县黎州二县 永康军二县 石泉军三县 怀安军二县 广安军三县富顺监一县 雲安军一县 梁山军一县 大宁监一县 南平军二县
兴元府 春秋至战国并楚地。秦置汉中郡,二汉因之(汉高帝始封之地)。後汉末,张鲁据其地,改汉中为汉宁。魏武征汉中,走张鲁,复曰汉中郡。後刘备破魏将夏侯渊,遂有其地,以为重镇(先主以魏延,後主以蒋琬、姜维,相继屯守。後闻魏将锺会理兵关中,维表请分将护阳平关口,後主不从)。魏末平蜀,又置梁州(领郡八)。晋、宋、齐、梁皆为梁州(理於此。晋初领郡八,後领郡二十。宋、齐、梁因之)。宋以後,更置泰州(亦理於此,领郡十四)。汉中常以巴、蜀扞蔽,故刘备初得汉中,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是以巴、蜀有难,汉中辄没(自公孙述、刘备、李雄、谯纵据蜀,汉中皆为所陷),氐虏邻接,常为威御之镇(萧齐明帝初,后魏大将元莱率兵十万,通斜谷,围南郑,刺史萧懿守拒百馀日,不拔而退)。後魏亦置梁州(梁天监三年,夏侯道迁以州郡入魏。大同初复之。元帝末,陷於西蜀)及汉中郡。西魏因之。後周改曰汉川郡。隋初郡废,而梁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复置汉川郡。唐为梁州。开元十三年,以"梁""凉"声相近,更名褒州。兴元元年为府。属山南道。山南西道节度。领县五(南郑、褒城、西、三泉、城固)。王蜀改天义军,後复。宋乾德五年,以三泉属京。至道二年,以西县属大安军;三年,还属利州路。建炎二年,带本路钤辖、宣抚张浚积粟理财,以待巡幸,谓"前控六都之师,後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天下大计可定。"四年,兼本路经略、安抚使。後又置利州路阶、成、西和、凤州制置使,泾原、秦凤路经略、安抚使。乾道四年,合为一路,兴元帅兼领之。贡燕脂、红花。领县五,治南郑。南郑(汉县。有梁山、巴岭、黄牛山、褒中、汶川、武乡)城固(唐县。有黑水)褒城(隋县。有斜水、褒谷、汉阳平关、甘泉关,即先主破魏夏侯渊之地)西(隋县。有白马山、百牢关)三泉(唐县)
洋州 春秋、战国皆楚地。秦属汉中郡,二汉因之。三国时,蜀之重镇(後主刘禅,遣将军王平守兴势,魏曹操攻围不克,即今兴道县)。晋、宋、齐、梁亦属汉中郡。西魏、後周并为洋川(因水为名)及洋川郡。隋因之,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汉川郡(今汉中郡)。唐复置洋川,或为洋川郡(兴道、西乡、黄金、真符)。蜀为武定平节度。宋平蜀不改,又废黄金县。属利州路。贡隔织。领县三,治兴道。兴道(唐县。有汉水、骆谷水、兴势山)西乡(有巴岭山、洋水)真符(唐县。有寒泉山、黄金水)。
商州 古商国也。春秋时,其地属晋(所谓晋阴)。战国属秦,即卫鞅所封商邑也,後属内史地。汉属弘农郡。後汉属京兆尹。晋初,为京兆南部,後置上洛郡。後魏因之。西魏又置洛州。後周改为商州。隋炀帝复置上洛郡。唐为商州,或为上洛郡。属山南道。领县五(上洛、商洛、上津、洛南、丰阳)。宋因之,属陕西永兴军路。绍兴二年,守臣董先以商、虢降刘豫。六年,邵隆收复。九年,诏听金州节制。十一年正月,折合孛堇入寇,邵隆设伏,鏖战大捷,复入城。十二年八月,金人求商州及和尚原、方山原地。乃割商、秦之半,存上津、丰阳、天水三邑及陇西成纪馀地,弃和尚原、方山原,以大散关为界,於关内得兴赵原,为控扼之所。隆在商州披荆榛,治瓦砾,招徕离散,一旦割以遗虏,怏怏而死。三十一年十月,金州统制王彦,遣任天锡复商州。商、邓人心,戴宋无二。寻以为难守,弃之。贡麝香、枳壳、枳实。领县五,治上洛。上洛(汉县。有商山、熊耳山、嶢关、丹山)上津(西魏县。有嘉鱼穴、吉水)丰阳(卫鞅所封之地。後魏县。有甲水、丰水)商洛(古商邑,高所封。隋县。有武关山)洛阳(隋县。有元扈山、洛水)。
金州 虞舜尝居之,谓之妫墟(《帝王世纪》谓之姚墟。本曰妫汭)。战国时属楚。秦属汉中郡,两汉因之。魏以汉中遗人在东垂者置魏兴郡,即其地也。晋、宋、齐因之。梁改为南梁州。西魏改置东梁州,後因其地出金,改为金州。隋初因之,炀帝初,改置西城郡。唐为金州,或为安康郡(郡临汉江),昭戎军节度。属山南道。领县六(西城、石泉、安康、洵阳、淯阳、平利)。宋乾德四年,废淯阳县。五年,为昭化军节度。属京西南路。其地为蜀之後门,两河、三辅之奇道,今关隘四十馀处,皆冲要。自金之夔,地里至近,以万顷池及三十六洞一带,迂绕千一百里。万顷池周回七百里,俗传春申君居也。中兴後,拨隶利州路,又以商州上津、丰阳两县来属。贡麸金、麝香、枳壳、枳实、杜仲、白胶香、黄蘖。领县五,治西城。西城(舜所居妫汭。唐县。有女娲山、治水、吉水)平利(唐县)洵阳(晋县,宋废淯阳县入焉。有洵水、淯水)汉阴(唐县。有凤凰山、汉江、直水)石泉(唐县。有汉水)。
房州 古麇、庸二国之地。春秋楚子败麇师於防渚,即此地也。战国时楚地。秦灭赵徙赵,王迁於此地。其地四塞险固,及平天下,属汉中郡。两汉因之。魏文帝置新城郡。蜀将孟达降魏,为新城守,後叛归蜀,司马宣王讨平之。晋、宋、齐为新城、上庸二郡地。梁末置歧州。西魏置江迁国。後周国废,置迁州。隋炀帝初,置房陵郡。唐武德初,於竹山县置房州。贞观十年,移於房陵。或为房陵郡。属山南道。领县四(房陵、永清、竹山、上庸)。宋开宝中,废上庸、永清。雍熙三年,升为保康军节度。属京西南路。其地东接襄、邓,西控巴、蜀,三面阻水,四塞险固。建炎二年,尝置金、房、开、达四州安抚使,以房隶金。未几,又改隶利州路。贡麝香、紵布、锺乳、石笋。领县二,治房陵。房陵(汉县。有建鼓山、房山、雁浮山、筑水、粉水)竹山(古庸国。有望龙山、庸城山、堵水;白马塞,孟达尝登之,仅曰"此金城千里。")。
达州 春秋、战国时并属巴国。秦属巴郡,二汉因之。晋属巴西郡。宋、齐为巴渠郡。梁於此兼置万州(以州内地万馀顷,因为名)及东关郡。西魏改为通州(以居四达之路,故改)。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通川郡。唐因之,属山南道。领县九(通川、永穆、三冈、石鼓、东乡、宣汉、新宁、巴渠、闻英)。宋乾德三年,改为达州。五年,废阆英、宣汉二县。属夔州路。贡紬。领县七,治通川。通川(隋县。有东关水)永睦(隋县。有七盘山、龙襄山、大江)石鼓(唐县。有巴渠江)新宁(唐县。有浊水山、新宁溪)巴渠(唐县。有鹿子山、大江)三冈(唐县。有三江水、玉楼山、龙盘山)东乡(西魏县。有益迁水、下符江、建平山)。
渠州 宋、齐以上,与达州同。梁置梁州。後魏置流江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宕渠郡。唐以为渠州,或为潾山郡。属山南道。领县五(流江、潾山、大竹、潾水、渠江)。宋以渠江属广安军。属梓州路。贡绵紬、买子木。领县四,治流江。流江(汉宕渠县故城。有宕渠山、流江)潾水(唐县。有潾水)潾山(梁县。有湟水)大竹(唐县)。
重庆府 古巴国(《左传》曰"巴师侵",注云:"巴国今江州县也。其爵曰子。"),谓之三巴(《三巴记》曰:"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谓三巴。")。秦惠王虏巴王而取其地。奉、汉并属巴郡。晋亦属巴郡,宋、齐因之。梁於此置楚州。隋初,改为渝州(因渝水为名)。炀帝初州废,置巴郡。唐为渝州,或为南平郡。属剑南道。领县五(巴、万寿、江津、壁山、南平)。宋乾德五年,废万寿。雍熙中,废南平。崇宁元年,改为恭州。淳熙中,升为重庆府。属夔州路。贡葛布、牡丹皮。领县三,治巴。巴(古巴子国。後周县。有巴山、涂山、明月峡、涪江)江津(隋县。有溪、七门滩)壁山(唐县。有重壁山)。
涪州 亦巴国之境,秦、二汉巴郡之鄙也。蜀置涪陵郡,晋、宋、齐因之。隋初置渝州,炀帝废渝州属巴郡。唐为涪州,或为涪陵郡。属山南道。领县五(宋同)。宋属夔州路。涪俗四种:曰夏、巴、蛮、夷,夏则中夏之人,巴则廪君之後,蛮则盘瓠之种,夷则白虎之裔。夏、巴居城郭,蛮、夷居山谷。贡绢。领县五,治涪陵。涪陵(汉县。有鸡鸣峡山、大江、黄石滩)宾化(唐县。有女清山)武龙(唐县。有内江。宣和初,改为枳县)乐温(唐县。有乐温山、大江、容溪)温山(唐县。有桂溪。熙宁三年,废为镇)。
泸州 古巴子之国。秦属巴郡。汉属犍为郡,後汉因之。晋为江阳郡,宋、齐因之。梁置泸州。隋初郡废,炀帝初,置泸川郡。唐为泸州,或为泸川郡。属剑南道。领县六(泸川、富义、泾南、江安、绵水、合江)。後废泾南。宋乾德五年,废绵水,以富义置监。属梓州路。宣和初,为泸川军节度。政和末,守臣带梓夔路兵马钤辖,仍泸南安抚。贡葛。领县三,治泸川。泸川(隋县。有汶江、泸江、支江)合江(隋县。有安乐溪)江安(隋县。有清井监、南井监)。
巴州 古巴国。秦、二汉属巴郡。晋、宋之间,为夷獠所据,不置郡县。宋末,於岭之南置归化郡,即今郡是也。齐因之。梁置归化、木兰二郡。後魏得其地,置太谷郡。隋初郡废,置巴州。炀帝初州废,置清化郡。唐因之,属山南道。领县九(化成、盘道、清化、曾口、归仁、始宁、其章、恩阳、七盘)。宋乾德四年,废盘道、归仁、始宁。咸平五年,以清化属集州。属利州路。巴江自古集来,派於郡治之右,状於"巴"字,又曰字江。贡绵紬。领县五,治化成。化成(後周县。有灵寿溪、巴江)恩阳(隋县。有义阳山、清水)曾口(梁县。有木兰山)七盘(唐县)其章(唐县。有其章山、龙城)。
壁州 历代与清化郡同。唐武德八年,分巴州始宁县之东境置壁州。或为始宁郡。属山南道。领县五(氵若水、广纳、通江、白石、东巴)。宋乾德五年,废广纳。开宝五年废州,寻复。属利州路。熙宁五年废州,以白石、符阳二县入通江,隶巴州。领县三,治通江。通江(唐县。有东巴山、巴字水)白石(西魏县。有白石水)符阳(後魏县。有符水)。
蓬州 古巴国之分。秦、二汉属巴郡。晋属巴西郡。宋末属归化郡。梁置伏虞郡。後周置蓬州(因山为名)。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清化、宕渠、巴西三郡。唐复置蓬州,或为威安郡。属山南道。领县七(大寅、伏虞、仪陇、良山、咸安、大竹、宕渠)。宋乾德三年,废宕渠。属利州路。贡紵丝绫、锦紬。领县六,治蓬池。蓬池(唐县。有大山、蓬水)良山(唐县。有大蓬山、绥山。熙宁间,废为镇入伏虞)仪陇(梁县。有仪陇山、流江)伏虞(隋县。有宣汉水)蓬山(唐县。熙宁间,废为镇入营山)营山(宋县。有营山、嘉陵水)。
集州 秦属巴郡。二汉属广汉、巴二郡地。晋属巴西郡。梁置东巴州,後改为集州;後周兼置平桑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汉川、清化二郡。唐置集州或,为符阳郡。属山南道。领县四(难江、道平、大牟、嘉川)。宋乾德五年,废道平、大牟。咸平五年,以嘉川属利州,以巴州清化来属。属利州路。熙宁五年,废集州,以难江县隶巴州,仍省清化县为镇入巴州化成县。领县二,治难江。难江(後周县。有小巴山、难江、宕渠水)清化(隋县)。
合州 秦、二汉属巴郡。宋置东宕渠郡。西魏置合州(涪、汉二水合流处,因为名)。後周为宕渠郡。隋初郡废,改合州为涪州。炀帝初州废,置涪陵郡。唐为合州,或为巴川郡(郡城临江)。属山南道。领县六(石镜、汉初、赤水、巴川、铜梁、新明)。宋开宝二年,以新明属广安军。属潼川府路。贡牡丹皮、白药子。领县五,治石照。石照(西魏县。汉时巴、蜀争界,久不决,一朝密雾石裂,自上及下,直如引绳,遂分郡界,至今犹以为界焉)汉初(隋县。有嘉陵江)赤水(隋县。有赤水)铜梁(唐县,因山为名)巴川(唐县)。
忠州 秦、二汉之巴郡地。晋、宋皆因之。梁置临江郡,後周兼置临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巴东郡。唐置忠州,或为南宾郡。属山南道。领县五(宋同)。宋属夔州路。贡绵紬。领县五,治临江。临江(汉县。有屏风山、鸣玉溪、大江)丰都(隋县。有平都山)垫江(隋县。有溶溪、贵溪)南宾(唐县)桂溪(唐县。有清溪熙宁五年,省入垫江)。
万州 秦、二汉巴郡之地。晋属巴东郡,宋、齐因之。後周置安乡郡,後改为万川郡,兼置南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巴东郡。唐武德初,置浦州,後改为万州。或为南浦郡。属山南道。领县三(南浦、武宁、梁山)。宋开宝三年,以梁山为军。属夔州路。贡金、木药子。领县二,治南浦。南浦(隋县。有瓘眉碛、岷江)武宁(後周县。有金碛山、巴子城)。
阆州 秦、二汉属巴郡。宋、齐因之,居蜀、汉之半,又当东道冲要。梁置北巴州及北巴郡。西魏平蜀,置崇州及盘龙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巴西郡。唐为崇州,先大中,改为阆州。或为阆中郡。属山南道。领县九(阆中、苍溪、晋安、西水、奉国、南部、新井、新政、岐玶)。後唐保宁军节度。宋改德安军,属利州路。贡莲绫。领县九,治阆中。阆中(唐县。有仙穴山、阆中山、嘉陵水)新井(唐县。有谯王城)晋安(唐县。熙宁四年,省为镇入西水)新政(唐县。有龙奔山、嘉陵江)苍溪(隋县。有雲台山)奉国(西魏县。有天目山)南部(後周县。有嘉陵江)岐玶(西魏。有宋王城。熙宁四年,省为镇入奉国)西水(後周县。有西水、掌天山)
果州 亦巴子国地。秦、二汉并属巴郡。晋为巴西郡,宋、齐因之。隋并其地入巴西郡。唐初属崇州,武德四年,分置果州(因山为名)。或为南充郡。属山南道。领县五(南充、相如、岳池、流溪、西充)。宋为团练,开宝三年,以岳池属广安军。属潼川路。贡丝布、天门冬。领县四,治南充。南充(隋县。有果山、嘉陵江)西充(唐县。有西充山)相如(後周县。有司马相如故宅)流溪(唐县。有柏郎溪。熙宁六年,省为镇入南充)。
普州 秦时巴郡之西境及夜郎国之地。汉犍为、巴郡之境(巴郡,秦置。犍为,汉开)。李雄之乱,为羌夷所据。梁置普慈郡。後周置普州。隋炀帝初州废,以地入资阳郡。唐复置普州,或为安岳郡(郡城因山为趾,四面险固)。属剑南道。领县六(安岳、安居、普康、乐至、崇龛、普慈)。宋属潼川路。贡葛、天门冬。领县四,治安岳。安岳(後周县。有灵居山、岳阳溪)安居(隋县。有安居水)普康(唐县。熙宁五年废入安岳)乐至(唐县。有龙游潭)。
开州 秦、二汉属巴郡。晋、宋以来,并属巴东郡。後周为同安郡。隋废之,以属巴东郡。唐置开州,或为盛山郡。属山南道。领县三(宋同)。宋属夔州路。贡白紵、车前子。领县五,治开江。开江(唐盛山县。有盛山、叠江)万岁(唐县。有石门山、三朝溪。後改为清水县)新浦(後周县。有叠江。庆历四年,废入开江)。
夔州 春秋时为夔国,後属楚。秦、二汉属巴郡。三国时为蜀重镇(先主自为吴将陆逊败於夷陵,退屯白帝,改为永安。其後吴将全琮来袭,不克)。晋、宋、齐并属巴东郡,齐兼置巴州。梁置信州。隋亦为巴东郡。唐武德三年,避皇外祖讳(独孤信也),改信州为夔州。其後或为雲安郡(郡城临江)。属山南道。领县四(奉节、雲安、巫山、大昌)。後唐宁江军节度。宋改雲安军,属夔州路。端拱二年,以大昌属大宁监。贡蜜、蜡。领县二,治奉节。奉节(唐县。有白帝城、诸葛亮八阵图、三峡山、东山、滟堆)巫山(隋县。有巫山、高邵山、大江)。
嘉州 故夜郎国,汉武开之,置犍为郡。後汉、晋、宋、齐皆因之。西魏置眉州。後周改为青州,寻又改为嘉州,并置平羌郡。炀帝置眉山郡。唐为嘉州,或为犍为郡。属剑南道。领县八(龙游、犍为、玉津、罗目、夹江、峨眉、平羌、绥山)。宋乾道四年,废绥山,後又废罗目、玉津。淳化四年,以眉州洪雅来属。属成都路。贡麸金。领县六,治龙游。龙游(汉曰青衣,隋县。有汶江、氵示江、堂溪)夹江(隋县。有洪雅江)犍为(隋县。有沈犀山、道江)平羌(後周县。有青衣津、青神山。熙宁五年,省为镇入龙游)峨眉(隋县。有峨眉山、黑水、大度河)洪雅(隋县。有金山)。
简州 汉属犍为、广汉二郡地,後汉及晋皆因之。宋、齐为蜀、广汉二郡地。西魏於此置资州。後周明帝移资州於资阳县。隋置简州(州境有赖简池,故名),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蜀郡。唐复置简州,或为阳安郡。属剑南道。领县三(阳安、金水、平泉)。宋乾德五年,以金水置怀安军。属成都路。贡绵紬、麸金。领县二,治阳安。阳安(西魏县。有中江、赤水)平泉(隋县。有平泉山、洚水)。
陵州 二汉属犍为、蜀二郡地,晋因之。宋、齐属犍为、宁蜀二郡地。梁置怀仁郡。西魏置陵州(因陵井为名)。隋置崇山郡。唐为陵州,或为仁寿郡。属剑南道。领县五(仁寿、贵平、井研、始建、籍)。宋为团练。咸平四年,废始建。熙宁五年,废陵州为仙井监,以贵平、籍二县为镇,入成都之广都县,馀二县隶仙井。属成都府路。贡苦药子、续随子。领县四,治仁寿。仁寿(隋县。有棱井、飞泉山、仁寿山)贵平(後周县。有贵平山、禄山)井研(隋县。有铁山、研井)籍(唐县。有梓山、道江、汉阳水)。
眉州 汉属犍为郡地,後汉及晋皆因之,宋、齐亦然。梁置齐通郡及青州。西魏改青州为眉州(因峨眉山为名)。隋炀帝以其地入眉山郡。唐复置眉州,或为通义郡。属剑南道。领县五(通义、彭山、青神、丹棱、洪雅)。宋淳化四年,以洪雅属嘉州。升为防御。属成都路。贡麸金、巴豆。领县四,治眉山。眉山(唐通义县,宋改。有道江、难水)彭山(唐县。有龙州、鱼凫津)丹棱(隋县。有龙鹤山)青神(西魏县。有多棱川、鱼蛇水、故青神城)。
荣州 汉属犍为郡,後汉、晋、宋皆因之。齐置南安郡。隋属资阳郡。唐置荣州(因荣德山为名),或为和义郡。属剑南道。领县六:(旭川、威远、公井、应灵、咨官、和义)。宋乾德五年,废和义。属潼川路。贡班布。领县五,治旭川。旭川(唐县。有池)威远(隋县。有铁山)应灵(唐县。有大牢溪)咨官(晋县。有拥斯水)公井(唐县。熙宁四年,废为镇入荣德)。
资州 汉属犍为郡,後汉、晋、宋、齐并同。西魏置资州(州城在今州西北阳安县界)。後周置资中郡。隋炀帝初,置资阳郡。唐为资州,或为资阳郡。属剑南道。领县八(盘石、资阳、内江、银山、丹山、龙水、月山、清溪)。宋乾德五年,废月山、丹山、银山、清溪四县。属潼川路。贡麸金。领县四,治盘石。盘石(後周县。有月山、丹神山、子规山)资阳(後周县。有资水、苌大夫祠)内江(隋县。有资江)龙水(隋县。有龙溪)。
叙州 故侯国。汉属犍为郡,後汉、晋、宋皆因之。梁置六同郡及戎州。隋置犍为郡。唐为戎州,或为南溪郡。属剑南道。领县五(南溪、晁道、开边、义宾、归顺)。宋乾德中,废开边、归顺,又管羁縻州三十二。政和四年,改为叙州。属潼川路。贡葛。领县四,治道。晁道(隋县。有朱提山、黑水、伏犀滩、玉女冢。政和间,改为宜宾县)南溪(隋县。有铜鼓滩、石笥滩)宣化 庆符(本叙州徼外地,政和三年建,隶叙州)。
凤州 春秋氐、羌之所居。秦属陇西郡。西汉属武都郡,晋因之。惠帝时,没於杨茂搜。後魏置固道郡,兼置南岐州。後周废郡,置凤州。隋炀帝初废州,置河池郡。唐为凤州,或为河池郡。属山南道。领县四(梁泉、两当、河池、黄花)。宝历初,省黄花县。宋为团练,属秦凤路。中兴後,属利州路。贡蜜、蜡烛。领县三,治梁泉。梁泉(後魏县。有长松山、黄花川、鸑鷟山、大散关)两当(後魏县。有嘉陵江、两当水)河池(隋县。有固道水)。
《宋中兴四朝志》:大散关,隶梁泉县,在凤翔宝鸡县之南,为秦、蜀往来要道。两山关控斗绝,出可以攻,入可以守,实表里之形势也。和尚原,凤之东境,抵凤翔不能百里。仙人关,兴之东境,拒利州才七驿,自利抵剑关百里而嬴,倘乘和尚原而退守仙人关,则蜀之险要所失过半。虏既得和尚原,或自梁、洋经米仓山入巴、阆,或自均、房由达州山路入夔、峡,或直攻仙人关,势分形散,所备皆急,一处破坏,则在处震动矣。绍兴间,虏攻仙人关而不能留者,以粮不济耳。若使其治废邑、聚散民、耕屯其间,则得吾地而可守,入吾境而可留矣。自南北讲好,中分关中之界,如大散、仙人、饶风、武休,皆我朝之界也。而仙人关外,又分左右二道:自成州径天水县出皂郊堡,直抵秦州,昔吴璘大军由此而出,地势平衍,因为壕堑,引水纵横,名曰地纲,以遏敌冲;自两当县直出凤州,取大散关,距和尚原才咫尺,虏尝凭原下视如蚁蛭,故其势难守,所恃缓急,有仙人关耳。
阶州 古白马氐之国,西戎之别种也。天池大泽在其西。汉武帝置武都郡,後汉因之。蜀後主时,得之(建兴七年,为诸葛亮所定)。晋为武都郡,後没於杨茂搜。後魏亦为武都郡。西魏置武州。後周亦为武都郡。隋初废,炀帝又置武都郡。唐为武州,或为武都郡。陷西戎,後复其地。属陇右道。领县二(宋同)。宋改为阶州,属秦凤路。中兴後,属利州路。贡羚羊角、蜡烛。领县二,治福津。福津(唐县)将利(後周县。有白江)。
成州 古白马氐国。二汉属武都郡。晋置仇池郡,後没於杨茂搜等。後魏又曰武都郡,兼置南秦州。西魏改为成州。隋初郡废,炀帝初,置汉阳郡。唐为成州,或为同谷郡。属陇右道。领县三(同谷、汉源、上禄)。宝应元年,没土蕃。贞元五年,於同谷之西境泥公山,权置行州。咸通七年,复置,徙治井堡。後徙治同谷,废上禄、汉源两县。梁改汶州。後唐复又置栗亭县。宋升为团练,入秦凤路。中兴後,属利州路。贡蜡烛、鹿茸。领县二,治同谷。同谷(西魏县。有仇池、凤凰潭、下辨水)栗亭(後唐县。有仇池山)。
兴州 战国时,为白马氐之东境。二汉属武都郡。晋惠帝时,亦为杨茂搜所据。其後为梁所破,置武兴蕃王国。後魏置东益州。西魏改为兴州,兼置顺政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唐为兴州,或为顺政郡。属山南道。领县二(宋同)。宋属利州路,中兴後,为利西路帅治所。开禧三年,诛逆曦,改沔州。贡蜜、蜡。领县二,治顺政。顺政(隋县。有武兴山、嘉陵江、沔水)长举(後魏县。有左溪水)。
文州 古氐羌之境。汉开西南夷,置阴平道,属广汉郡。後汉因之。蜀亦得之(後主建兴七年,诸葛亮定之。其後锺会伐蜀,羌维表请备阴平桥头,後主不从。)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勇束馬,逕江油出緜竹以滅蜀,即此是也。晉置阴平郡,永嘉末,没於杨茂搜。西魏平定,始置文州及卢北郡。隋废为县,并属武都郡。唐复置文州,或为阴平郡。属剑南道。领县二(曲水、长松)。後省长松县。宋因之,属利州路。贡麝香。领县一:曲水(西魏县。有太白山、白水)。
龙州 秦、汉及魏为无人之境,晋得之,属阴平郡。宋、齐皆因之。後魏置油江郡。西魏置龙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平武郡。唐为龙州,或为油江郡。属剑南道。领县二(宋同)。宋属利州路。政和五年,改政州。绍兴五年,复为龙州。北接文州,故於秦、陇、成、凤实维控制,而其西北,则与松、扶接,故吐蕃、南诏为扞御。贡麸金、羚羊角、天雄。领县二,治油江。油江(隋县。有石门山、流水)清川(唐县。有柘溪、清水)。
利州 春秋、战国时,为蜀侯国(自益昌之西,南至蜀州,悉为蜀侯国之地,此盖蜀之西境)。秦灭蜀,其地入蜀郡。二汉属广汉郡。蜀先主分属梓潼郡。晋属晋寿郡,宋、齐因之。後魏立益州,世号为小益州。梁曰黎州。西魏复曰益州,寻改为利州。後周亦为晋寿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义城郡。唐为利州,或为益昌郡。属山南道。领县六(绵谷、葭萌、益昌、嘉川、允山、景谷),後废景谷。孟蜀昭武军节度。宋平蜀,因之。属利州路。贡金、铜、铁。领县五,治绵谷。绵谷(隋县。有傟冢山、绵谷山、巫峡、巴峡、明月峡)平蜀(唐允山县,宋改。熙宁三年,省入嘉川)葭萌(隋县。有金鼻山)昭化(唐益昌县,宋改。有小剑城、马鸣阁)嘉川(西魏县。有石燕山、东游水)。
剑州 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後汉因之。晋属梓潼郡,宋、齐亦然。梁置南梁州,後改为安州。西魏改为始州,兼置普安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唐为始州,後改为剑州,或为普安郡。属剑南道。领县八(普安、武连、阴平、梓潼、黄安、剑门、临津、永归)。宋乾德五年,废永归。兴隆二年,升为隆庆府。属利州路。贡巴戟。领县七,治普安。普安(西魏县。有大剑山、大剑水)武连(西魏县。有小潼津)阴平(隋县。有马阁山、岐江)梓潼(隋县。有潼江)临津(隋县。有义津。熙宁五年,省为镇入普安)普成(唐县。有柘溪)剑门(唐县。有大剑山、大剑水、小剑水、嘉陵江)。
绵州 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盖涪水之所经焉。晋、宋、齐属梓潼郡,西魏兼置潼州。隋初郡废,改潼州为绵州。炀帝初州废,置金山郡。唐为绵州,或为巴西郡(今郡城即汉涪城县也。在成都东北之要,蜀时大将常镇之)。属剑南道。领县八(宋同)。属成都路。贡绫、紵布。领县八,治巴西。巴西(西魏县。有盘龙山、金水、涪水)彰明(唐昌明县,後唐改。有灵台山、廉水、让水)魏城(西魏县。有青渠)罗江(唐县。有龙池山、罗坟山、白马关)神泉(隋县。有神泉、绵水。重和元年,拨隶石泉军)龙安(唐县。有松岭关、巴西山。重和元年,拨隶石泉军)盐泉(唐县。有乌积山、柏陇水)西昌(唐县。有西昌山。熙宁五年,省为镇入龙安)。
潼川府 秦属蜀郡。二汉属广信巴西二郡地。晋、宋、齐并属广汉郡。梁末置新州,西魏兼置昌城郡。隋初郡废,改新州为梓州。炀帝初州废,置新城郡。唐为梓州,或为梓潼郡(郡城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冲要),剑南东川节度。属剑南道。领县八(妻阝、射洪、通泉、盐亭、飞乌、元武、铜山、永泰)。宋乾德四年,改静戎军,置东关县。太平兴国中,改安静军。端拱二年,更名剑南东川,军额如故。重和元年,升为潼川府,兼提举梓州果渠、怀安广安兵马巡检盗贼公事。属潼川府路。贡绫、曾青、空青。领县十,治妻阝。妻阝(隋县。有牛头山、涪江、桃花溪)中江(隋元武县,宋改。有元武山)涪城(隋县。有方义津)射洪(後周县。有梓潼水、大江)通泉(隋县。有通泉山)盐亭(梁县。有盐亭水)铜山(唐县。有铜官山)飞乌(隋县。有飞乌山、妻阝江)东关(蜀招茸院,宋改)永泰(唐县。熙宁五年,废为镇入盐亭。十年,复置尉司)。
遂宁府 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後汉及晋并同。宋为遂宁郡。齐、梁置东遂宁郡。後周置遂州及兴西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遂宁郡。唐为遂州,或为遂宁郡。属剑南道。领县五(方义、青石、长江、蓬溪、遂宁)。前属武信军节度,宋因之。政和五年,升为遂宁府。属潼川路。贡樗蒲绫。领县五,治小溪。小溪(隋方义县,宋改。有铜盘山、鸣鹤山)长江(西魏县。有明月山,凤凰山)蓬溪(唐县。有蓬莱山)青石(西魏县。有青石山、涪江)遂宁(唐县。有壁山、大安溪)。
成都府 秦置蜀郡,两汉因之。王莽末公孙述、後汉末刘备、西晋末李特、东晋末谯纵,并都於此。晋武帝改为成都国,寻复旧。简父时,苻坚所没,寻复。宋、齐、并为蜀郡。自魏、晋、宋、齐、梁皆为益州(晋初领郡八,东晋领郡二十九,宋、齐、梁并同,皆理於此)。梁置始康郡,西魏废之。後周置蜀郡。隋初废,炀帝初复置。唐为益州,或为蜀郡。至德二载,曰南京,升为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属剑南道。领县十(宋同)。五代时,王建、孟知祥据蜀,皆都其地。宋太平兴国六年,降为益州。端拱二年,复为剑南西川,成都府。淳化五年,李顺平,复降为州,後复。熙宁五年,省犀浦县为镇入郫;废陵州,以贵平、籍二县为镇入广都属成都。路领本路,兵马钤辖。中兴後,本路安抚,四川制置总领,提举茶马置司。贡花罗、锦、高紵布、笺纸。领县九,治成都、华阳。成都(汉县。有武担山、大江、都江)华阳(唐县。有蜀江、濯锦江、万里桥、石犀、石牛)郫(汉县。有岷江、古郫城)新都(唐县。有繁阳山)温江(唐县。有温江、皂水)新繁(汉繁县,前蜀改。有沱江)双流(隋县。有宜城山、笆水)灵池(唐县。有武侯山)广都(唐县。有井河山、导江)。
汉州 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後汉因之,而兼置益州(领郡、国十二,治於此)。晋置新都郡。宋、齐为广汉郡。隋并入蜀郡。唐因之。垂拱二年,分雒县置汉州。或为德阳郡(益州有三蜀,广汉是其一)。属剑南道。领县五(雒、德阳、金堂、什邡、绵竹)。宋乾德二年,以金堂属怀安军。属成都路。贡紵布。领县四,治雒。雒(汉县。有铜官山、雒水、绵水)什邡(唐县。有绥江,雍齿城)绵竹(隋县。有紫岩山、石绵、水姜诗泉)德阳(唐县。有浮中山、绵水、大江)。
彭州 秦、二汉属蜀郡。晋以後,为蜀、遂宁二郡地。梁置东益州。後周废州,置九陇郡。隋初郡废,後置濛州。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蜀郡。唐因之。垂拱二年,分九陇县置彭州。或为濛阳郡。属剑南道。领县四(九陇、导江、濛阳、唐昌)。宋乾德中,以导江属永康军。属成都路。贡罗。领县三,治九陇。九陇(唐县。有九陇山,广济江)永昌(唐唐昌县,宋改。有昌山、都江)濛阳(唐县。有濛阳山、僀濛水)。
蜀州 秦、二汉属蜀郡。晋初因之,後置晋康郡。宋、齐属晋康郡,後周废之。隋属蜀郡,唐初因之。垂拱二年,分晋原县置蜀州。或为唐安郡。属剑南道。领县四(晋原、青城、新津、唐安)。前蜀析青城置永康县,宋因之。熙宁五年,废永康军,以青城县还隶州。重和元年,割永康县石泉军。属成都路。贡春罗、单丝罗。领县四,治晋原。晋原(後周县。有鹤鸣山、斜江)江原(唐唐安县,宋改。有妻阝江)新津(後周县。有皂江)永康(有石门山、味江)。
邛州 秦、汉并属蜀郡(南有邛来山),後汉及晋皆因之。宋、齐并属晋康郡。西魏置邛州。後周置临邛郡。隋废为县,并入临邛县。唐复置邛州,或为临邛郡。属剑南道。领县七(宋同)。宋属成都路。贡丝布。领县七,治临邛。临邛(晋县。有大井、邛池)火井(隋县。有孤石山、火井)蒲江(隋县。有蒲川、百丈水)依政(西魏县。有蒲江、斜江)安仁(唐县。有斜江)临溪(西魏县。有孤石山。後废为镇)大邑(唐县。有竹王祠、嘉鱼穴)。
雅州 秦、汉属蜀郡。晋初属汉嘉郡,永嘉後李雄之时,此地芜废。西魏置濛山郡。隋初郡废,置雅州。炀帝初州废,置临邛郡。废为雅州,或为卢山郡。属剑南道。领县五(宋同)。宋属成都路。贡麸金。领县五,领羁縻州四十四,治严道。严道(唐县。有严道山、平羌水)卢山(隋县。有卢奴山、浮图水)名山(唐县。有蒙山、平羌水)百丈(唐县。有铜山。熙宁五年,省为镇入名山)荣经(唐县。有荣经山、邛峡山)。
茂州 《禹贡》"岷山导江",发迹於此。本冉婀,莫江反)。汉武帝开其地,属蜀郡,後汉因之。晋属汶川郡,宋、齐皆因之。梁置渑州。後周改为汶山郡。隋初,改汶州曰蜀州,寻复为会州。炀帝初州废,置汶山郡。唐初,为南会州,後改为茂州。为通化郡。属剑南道。领县四(汶山、石泉、汶川、通化)。宋属成都路。熙宁九年,改汶川县置威戎军使,以石泉县隶绵州。贡麝香。领县三,治汶山。汶山(隋县。有岷山、龙泉山)汶川(後周县。有玉垒山、七盘山、汶江)石泉(唐县。有蜀山)。
威州 古羌夷地。昔姜维北讨汶山叛羌,即其地也。隋置薛城戍。唐武德初,於姜维故城置维州。或为维川郡。贞观元年,以羌叛州废,县亦省。二年复置,其後屡废屡置。广德元年,没吐蕃。太和五年收复,寻弃其地。大中三年,首领以州内附。属剑南道。领县二(宋同)。宋属成都路。景祐三年,以与潍州声相乱,改为威州。贡当归、羌活。领县二,治保宁。保宁(唐薛城县,蜀改。有姜维山、渑桥)通化(隋县。有蜀江)。
黎州 汉沈黎郡之地。宋、齐以来并为沈黎郡。後周置黎州。隋置登州,炀帝初废,并其地入临邛。唐复置黎州,或为洪源郡。属剑南道。领县三(汉源、飞越、通望)。後废飞越。宋属成都路。贡红椒。领县二,羁縻州五十四,治汉源。汉源(唐县。有汉水、飞越水、邛峡关)通望(唐县。有大渡河)。
永康军 本彭州导江县灌口镇,唐置镇静军。宋乾德四年,改为永康军,以蜀州之青城及导江县来隶。熙宁五年,废为寨;九年,复即导江县治置永康军使,隶彭州。元祐初,复故。属成都路。领县二,治导江。导江(有玉垒山、大江)青城(有青城山、大江)。
石泉军 本绵州石泉县。宋政和七年,建为军,割蜀之永康,绵之龙安、神泉来隶。宣和三年,降为军使,县皆还旧隶,七年,复为军。属成都路。领县三,治石泉。石泉 神泉 龙安(各见绵州、蜀州属县下)。
怀安军 宋乾德五年,以简州金水县建为军,以汉州金堂县来属。属潼川路。贡油。领县二,治金水。金水(唐县。有金台山、中江)金堂(唐县。有三江县水)。
广安军 宋开宝二年,以合州农泗、渠州新明二镇建为军,以渠州之渠江、合州之新明、果州之岳池三县来属。属潼川路。贡绢。领县三,治渠江。渠江(唐县。有渠江、富灵山)新明(唐县。开宝六年,移治单溪镇)岳池(唐县。有蒙溪)。
富顺监 本泸州之富义县。掌煎盐。宋乾德四年,升为富义监。太平兴国元年改。属潼川路。贡葛。领县一:富顺。
雲安军 宋开宝六年,以夔州雲安县建为军。属夔州路。贡绢。领县一:雲安(後周县。有朐〈月忍〉城、蜀江)。
梁山军 宋开宝三年,以万州石氏屯田务置军,拨梁山县来隶。熙宁五年,又析忠州桂溪地益军。元祐元年,还隶万州,寻复故。属夔路。贡锦。领县一:梁山(西魏县。有蟠龙山、蟠龙水)。
大宁监 宋开宝六年,以夔州大昌县盐井所建为监。端拱元年,以大昌来属。属夔州路。贡蜡。领县一:大昌(後周县。有九蒲山、干顷池)。
南平军 宋熙宁八年,收西蕃部,以恭州南川县铜佛埙地置军,又割涪州隆化县隶军,仍省渝州南川县为镇入焉。元丰元年,复置南川县。属夔州路。领县二,治南川。南川 隆化。
南州 亦巴国之地。秦、汉巴蜀之境。唐武德三年,开南蛮置州。四年,改为南州。或为南川郡。属江南道。贡班布。领县二,治南川。南川 三溪。宋无此州。
宕州 秦、汉以来,为诸羌之地。元魏武帝时内附,封为宕昌王。後周立宕昌国,武帝置宕州。隋置宕昌都。唐为宕州,或为怀道郡。属陇右道。领县二,治怀道。怀道(後周置)良恭(周阳宕县,隋改)。宋无此州。
扶州 春秋、战国及秦皆为氐、羌之地。二汉属广汉郡,後为土谷浑所据。西魏逐吐谷浑,於此置邓州及邓宁郡。隋初,改为扶州,又改曰同昌郡。唐因之。乾元後,没吐谷浑。大中二年,节度使郑注收复。属剑南道。领县四,治同昌。同昌帖夷 尚安(有黑水,东南流入白水)钳川。宋无此州。
松州 历代诸羌之地。晋属汶山郡。宋、齐亦得之。後为西魏、後周所有。隋属汶山、同昌二郡。唐武德元年,置松州,以扶州之嘉诚、会州之交川地置,以地产甘松故名。广德元年,没吐蕃。其後松、当、悉、静、柘、恭、保、真、霸、乾、翼、维等为行州,以部落首领世为刺史、司马。属剑南道。贡蜡、朴硝、麝香、狐尾、当归、羌活。领县四,治嘉诚。嘉诚 交川 平康(本隶当州,天宝初来属) 盐泉。宋无此州。
叠州 历代羌戎之境。後周逐诸戎而有其地,置五香郡,後置叠州。隋属同昌郡。唐武德二年,析洮州之合川、乐川、叠川置叠州。或为合川郡。属陇右道。贡麝香。领县二,治合川。合川 常芬。宋无此州。
翼州 本汉蚕陵县地,属汶山郡,郡废属蜀郡。晋复属汶山郡。後周置翼针县及翼针郡。隋开皇初郡废,属会州,後属汶山郡。唐武德元年,析置翼州。或为临翼郡。属剑南道。贡牛尾、麝香、白蜜。领县三,治卫山。晁山 翼水(汉蚕陵县。有蚕陵山) 峨和。宋无此州。
当州 本诸羌之地。後周置覃州及覃州、荣乡二郡。隋开皇初郡废,四年州废,属汶山郡。唐贞观间,析松州置当州,以地产当归为名。或为江源郡。属剑南道。贡麸金、酥、麝香、当归、羌活。领县三,治通轨。通轨(唐置)谷和(开生羌置)利和(析通轨置)。宋无此州。
悉州 本生羌之地。後周置广平、左封二郡。隋开皇初并废,属汶山郡。唐显庆元年,析当州置悉州,以悉唐川为名。或为归诚郡。属剑南道。贡同当州。领县二,治左封。左封(本隶会州,武德初改) 归诚。宋无此州。
静州 土地与当州同。唐置静州,或为静川郡。属剑南道。贡麝香、牛尾、当归、羌活。领县三,治悉唐。悉唐 静居 清道。宋无此州。
柘州 土地与当州同。居置柘州,或为蓬山郡。属剑南道。贡同静州。领县二,治柘。柘 乔珠。宋无此州。
恭州 北接吐蕃,土地与当州同。唐以静州之广平置恭州,或为恭化郡。属剑南道。贡麝香、当归、升麻、羌活。领县三,治和集。和集 博恭 烈山。宋无此州。
奉州 蛮夷之地,北连吐蕃。唐开元二十八年,以维州之定廉置。天宝八年,徙治天宝军,名保州。广德元年,没吐蕃。乾元元年,嗣归诚王董嘉俊以郡来归,更名州名。後又更名古州,其後复为保州。属剑南道。贡同当州。领县一:定廉。宋无此州。
嶲州 故卬都国,谓之西南夷(《史记》曰:"滇之君长十数,卬最大。")。汉武开之,置越嶲郡,郡有嶲水、越水焉。後汉、晋、宋皆因之。齐谓之獠郡(越嶲谓之獠郡)。後周置严州。隋改曰西宁州,後以为嶲州。炀帝改为越嶲郡。唐置嶲州,或为越嶲郡。至德二载,没吐蕃,贞元十三年收复。太和五年,为蛮寇所破;六年,徙治台登。属剑南道。贡蜀马、丝布、花布、麸金、麝香、刀靶。领县九,治越嶲。越嶲(汉邛都县)昆明(汉定县)苏祁(汉旧县)邛部(汉阑县。有嶲山)会川(有泸水,诸葛亮五月渡泸即此)台登(汉旧县。有渑水)西泸 和集 昌明(贞观间,开松外蛮置牢州及松外、寻声、林间三县,後周废,入昌明)。宋无此州。
姚州 故滇王国,汉武帝开之,置益州郡,有滇池泽焉。後汉分置永昌郡。蜀後主置雲南郡。晋因之,兼置宁州(领郡四,治於此)。宋、齐因之(领郡十五,治於此),并为建宁郡。唐麟德元年,於昆明之梇栋川置姚州(以其人多姓姚,故名姚州)。属剑南道。其後没於南诏。自嶲州南至西泸,经阳蓬、鹿谷、菁口、会川四百五十里至泸州。及南渡泸水,经褒州、微州三百五十里至姚州。州西距南诏羊苴咩城三百里,东南距安南水陆二千里。贡麸金、麝香。领县三,治姚城。姚城(故汉梇栋县地)泸南(唐县。有葱山)长明。宋无此州。